39健康

孩子到岁数还不会走路 或是肌营养不良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内分泌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

  小彤,4岁,她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她会唱歌朗诵唐诗,还认识很多英文单词。但和同龄儿童不一样,她至今也只能坐在凳子上,不能走路,更不用想象和其他人一样蹦蹦跳跳到处跑。小彤妈妈怀小彤时一直健健康康,不过出生后父母就发现小彤四肢无力,运动里程碑发育明显落后与同龄小朋友。小彤1岁半头才能抬稳,2岁半才能扶坐,现只能坐着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小彤父母带着小彤辗转不少大医院寻医问药,有的医院说她可能是脑瘫,有的说是可能患了脊肌萎缩症,但始终没有给她明确诊断,病情也不见明显好转。近日她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内分泌专科就诊,经过详细系统检查,小彤最终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小儿肌肉疾病。

  什么是小儿肌肉疾病

孩子到岁数还不会走路 或是肌营养不良

  肌肉是运动的主要器官,我们能完成抬头、坐立、行走、跑跳、持物等动作,都需要肌肉正常功能。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在运动传导通路的结构、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肌肉本身好比一台电脑,若硬件或软件上出问题,都必将影响肌肉正常运作;骨骼肌结构或功能上异常引起的小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统称为小儿肌肉疾病。实际上,小儿肌肉疾病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并不少见,种类很多,有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周期性瘫痪、代谢性肌病和各种感染、中毒、药物、内分泌障碍引起的肌肉损害等等。

  小儿肌肉疾病会有哪些症状

  小儿肌肉疾病患者往往出现四肢肌肉无力、肌肉疲劳、萎缩,也可有麻木、肌肉不自主运动、肌肉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患儿表现不一,孕期可能表现为胎动减少、宫内发育延迟;生后生长受限、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运动发育延迟或运动倒退;有的患儿还有眼肌、咽喉肌的无力,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眼球活动障碍、发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无法吞咽,甚至可能因呼吸肌无力或合并呼吸道感染而死亡。临床上很多非儿童神经专业的医生对小儿肌肉病认识不足,加上一般医院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十分困难。经常能够看到患儿辗转多家医院看病都不能确诊,或者诊断明确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小儿肌肉疾病如何诊断

  如何才能正确地诊断小儿肌肉疾病,罗向阳教授说,专科对于该类疾病诊断基本上三步走:临床诊断、临床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

  第一步是临床诊断,小儿肌肉疾病的表现是四肢无力,运动发育落后等。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认真的神经系统检查,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然后有的放矢地选择辅助检查项目。首先查肌酸激酶,如果高于正常,就做肌电图,看一看肌肉是否存在肌源性损害,如果有就可以肯定是肌肉疾病。如果肌酸激酶升高10倍以上可以不做肌电图,因为如此高的肌酸激酶基本都是肌肉疾病。

  第二步是临床病理诊断,要确定肌肉疾病的性质,应该做肌肉活检行病理检查。肌肉活检病理检查是取非常小的一块肌肉,进行冰冻切片和HE染色、酶组化以及免疫组化学染色,在病理上明确是肌营养不良、肌炎、肌病还是其他间质病变导致得肌肉损害。经常有家长问,取肌肉进行病理检查,会不会很疼,对身体伤害会不会很大。对此,罗向阳教授说,现在医院里都是进行肌肉针刺活检,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不高,危险性低,和既往开放性肌肉活检不同,孩子一般不会觉察到明显疼痛。

  第三步是分子诊断,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小儿肌肉疾病进行明确致病基因。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改变了对小儿肌肉疾病诊断和治疗认识,越来越多的小儿肌肉疾病明确致病基因,从而为疾病治疗和优生优育提供临床证据。罗向阳教授说,事实上,数十种小儿肌肉疾病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基因分子生物学检查。基因分子生物学检查不是漫无目的撒大网式的找,而是根据临床诊断和临床病理诊断提供的线索,有针对性进行致病基因检查。

  小儿肌肉病有得医吗

  大部分小儿重症肌无力、感染性肌病、内分泌性肌肉病、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如及时确诊、正确治疗,都是可以治好的;而仍有部分小儿肌肉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如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病等,但如果得到确诊,可避免辗转就医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防止家庭中再有患病儿出生。近年来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已开展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研究,日后可能能应用于小儿肌肉疾病临床治疗上,使其得到治愈机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文慧;通讯员:梅枚)

2011-11-27 04:38:00浏览7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丁言言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声带麻痹怎么治疗
声带麻痹的治疗需根据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程时间综合考虑,主要包括嗓音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1、嗓音治疗:嗓音治疗是声带麻痹的基础治疗手段,适用于多数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通过特定的发声练习,可增强声带肌肉力量,改善呼吸控制能力,防止因声带麻痹导致的周围肌肉紧张。对于轻度声带麻痹患者,嗓音治疗可能单独奏效。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促进神经恢复。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可为神经修复提供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抗炎,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能量合剂如三磷酸腺苷可为神经修复提供能量。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使用药物,以免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3、手术治疗:对于声带麻痹症状持续且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填充注射,通过将自体脂肪、胶原蛋白或其他填充物质注入声带,使麻痹的声带更靠近中线,从而改善发声和吞咽功能;甲状软骨成形术,通过调整喉部结构,使声带位置更接近中线,改善发音质量。声带麻痹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用声,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喉部的刺激。同时,定期复查,动态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湿热痹症状吃什么药
风湿热痹是中医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口渴、烦闷等症状。可遵医嘱选择湿热痹颗粒、四妙丸、尪痹片等来进行治疗。1、湿热痹颗粒:此药的主要成分为苍术、忍冬藤、地龙、连翘、黄柏等。具有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痹证,症见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步履艰难、发热、口渴不欲饮等。其通过多种中药协同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湿热之邪,改善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2、四妙丸:该药物由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组成。能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方中黄柏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薏苡仁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效,对风湿热痹引起的下肢关节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尪痹片:尪痹片含有地黄、熟地黄、续断、附子、独活等多种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虽然主要用于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所致的尪痹,但对于风湿热痹后期,出现肝肾亏虚兼夹湿热之象者也有一定疗效,可改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同时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受寒受潮。饮食上宜清淡,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绿豆、冬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类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促进病情恢复。但具体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病情的不同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湿热痹症是什么意思
风湿热痹症是中医病症名,指人体感受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一系列以关节症状为主的病症。建议患者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风湿热痹症的病因主要与外感邪气和内在体质因素相关。外感方面,多因久居潮湿之地,或在炎热季节贪凉饮冷,导致风湿热邪乘虚而入。湿邪重浊黏滞,热邪易伤津耗气,两者相合,流注经络关节,痹阻气血运行。其症状表现较为典型,关节症状最为突出,关节会出现红肿热痛,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且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常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高可低,还会出现口渴、烦闷不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对于风湿热痹症的处理,中医多采用清热利湿、祛风通络的治法。常选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方剂中石膏、知母等可清热泻火,桂枝、防己等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需注意,药物需遵医嘱使用。除内服药外,还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病变关节周围的穴位,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等,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医生操作进行。若疑患有风湿热痹症,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中医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日常注意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受寒受潮。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关节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体现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骨骼发育异常等方面。了解这些后遗症,有助于家长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后续护理和康复有更全面的认识。1、肢体畸形:肢体畸形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表现。由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下肢肌肉受累时,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行走和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阻碍。2、肌肉萎缩:病毒侵袭神经后,受影响的肌肉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肌肉萎缩多呈不对称性,患病肢体的肌肉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肢体,肌肉力量也显著下降。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核心问题。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轻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甚至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才能移动,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独立性。4、骨骼发育异常:小儿麻痹后遗症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由于肌肉力量的改变和长期的运动障碍,骨骼受到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骨骼生长缓慢、变形。若孩子曾患小儿麻痹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有后遗症的孩子,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矫形器具的使用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矫正畸形。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