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护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儿科 > 预防护理

手把手教你从便便看宝宝健康

举报/反馈
2011-08-21 01:50:00《妈妈宝宝》

  便便通畅是婴幼儿非常重要的生理表现,而且随着年龄渐长,食逐渐多元化,便便的样子也会有所不同。而通过便便,妈妈们也能了解宝宝的健康情况。

  便便的形状、颜色与次数,能反映出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在不同的年龄宝宝的便便也有不同的特征,妈妈不妨多看一便便的样子,了解其中的大学问!

  0~1个月·小心淡黄与灰白色

  刚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所拉出来的大便称为“胎便”,其颜色多半为深墨绿色,大概需要经过2~7天的时间,大便的颜色就会转淡,开始出现常见的黄色、金黄色、黄绿色或墨绿色等。

  一般来说,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多半是糊状的,一天可达3~9次。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其便便可能较母乳喂养的宝宝略硬一些,但也应该是糊状便。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能因为奶粉中含有较多质,大便会呈现黄绿色或墨绿色,这是正常的现象,家长不用担心。

  观察重点

  1.如果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1天的大便次数只有1次,甚至2天才排便1次,就可能有生理上的问题,应该找医师检查。

  2.如果新生儿的大便出现淡黄、灰白色时,应该立即就医检查,有可能罹患胆道闭锁症。罹患胆道闭锁症时,尽可能于出生2个月内及早发现并治疗,如果超过2个月以上才发现,很可能会造成难以挽救的肝硬化,甚至有生命危险。

  2~12个月·留意便秘腹泻

  1个月之,宝宝的消化系统较为成熟,因此每天大便的次数可能会稍微减少,而在添加辅食之前,便便通常还是以糊状便为主。

  到了4~8个月大,可添加辅食了,这时宝宝的大便就会因添加食物的不同而在颜色及外形上略有改变,例如食用蔬菜泥或含较高的食物会出现绿色便。大便的次数也可能受到食的影响而改变,不过只要宝宝排便顺畅,没有出现过稀的水样便,就代表一切正常。

  观察重点

  1.1岁内的宝宝因为只有几颗小,加上消化系统还不完全成熟,有些纤维较粗的食物可能法咬碎及消化。所以大便中偶尔会看见某些没消化的食物,例如玉米粒、胡萝卜丝等,这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担心。

  2.每添加一种辅食时,家长就要观察大便是否有明显改变,如果出现便秘腹泻等反应,就应该留意是否有食物过敏或不适应的可能,必要时应该请教医师

  1~4岁·形状与气味大不同

  1岁宝宝的食内容开始趋近于成人,所以宝宝的大便也会和大人相近,次数上可能为1天1次或两三天排1次,多半呈现软软的条状便。随着食物的变化,大便的气味也会与小时候以奶类为主食的时期有所不同。

  观察重点

  每个孩子的生理发育状况都不一样,只要没有出现便秘腹泻,而且进食和生长发育都很正常,就不需要太担心大便的次数。

  宝宝便便2大问题

  便秘

  当宝宝超过3天才排便1次或每次大便时都有解便困难甚至肛门口裂伤的现象时,就算是“便秘”。小儿便秘是很常见的疾病,多数是暂时性或功能性的问题,多半可通过生活食来改善,只有少数宝宝可能是因特殊疾病引起。

  改善方法

  多摄取纤维质及水分,是最好的改善方法。而且一定要两者同时补充,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另外,每天可以帮宝宝进腹部按摩,以增加肠的蠕动。如果一时法排便,可以尝试以肛温计或棉棒的前端蘸凡士林,轻轻刺激肛门,诱发宝宝排便。

  腹泻

  当宝宝的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加,而且同时出现水样便、颜色及味道也有变化,并伴随发烧、活动力下降时,则称为“腹泻”。宝宝腹泻时,应该先请医师检查,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

  居家照顾建议

  发生腹泻时必须改吃清淡、不油腻的食物,如果是1岁以上的幼儿,可先暂时停喂牛奶。1岁以内的婴儿,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将牛奶稀一点儿。若确定是疾病所引起的腹泻,除了食调整外,应该先接受治疗,服用适当的药物以改善症状。

  小心“便便”警讯!

  1.新生儿出现灰色、灰白、淡黄色便便,可能是胆道闭锁

  2.出现全黑色或鲜红色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肛裂等。

  3.出现水样便、伴有明显酸臭味,可能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4.便便出现黏液且稀,可能是病菌性肠炎;如加上血丝便,可能是沙门氏菌肠炎。

  5.排便情况与平时不同,且伴随有发烧、精神不佳、呕吐等症状,也是比较危急的情况。

(责任编辑:王慧明)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