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秋燥时节肺部最受伤 专家提醒肺炎球菌侵袭儿童

  2岁的彤彤又病了,咳嗽发烧打喷嚏。“连着吃了两天的退烧药,孩子还是反复,真不忍心再给她输液,但实在没办法。”在儿童医院,看着小脸烧得通红的女儿,孙女士流下了心疼的泪。

  最近,小朋友感冒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一些宝宝出现了感冒的症状,但其实已感染了“肺炎球菌”,更可能因为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出现严重的果。

  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燥,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部。专家特别提醒大家,夏秋季节交替时,空气干燥、气温变化大,即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等疾病,也是流感、肺炎的频发期,所以要注意这些流病的预防,特别是老人、小孩和基础病患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表示,肺炎球菌疾病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疾病。然而对于肺炎球菌和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流感继发感染的相互关系,大众尚缺乏应有的认知。

  “对于肺炎球菌疾病,预防重于治疗。”在第三届“流感及呼吸感染疾病”国际论坛上,曾光教授强调指出,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内的宝宝是感染肺炎球菌疾病的易感人群。为更好应对流感继发感染以及下呼吸道感染的威胁,必须警惕肺炎球菌,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

  ■ 专家解读

  近三成儿童为带菌者

  “肺炎球菌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曾光教授说,在全球所有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中,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1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各类肺炎球菌疾病,相当于每分钟有1—2名儿童被肺炎球菌疾病夺去生命;而在亚太地区,每分钟就有约1名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曾光教授说,肺炎球菌通常寄居在部,通过咳嗽部分泌物传播,受感染的人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从口部或部排出飞沫,将病菌传染给他人。“所以,肺炎球菌不单只存在病人身上,即使是健康的孩子或人群也依然可能携带肺炎球菌。” 曾光教授透,在免疫功能正常时,肺炎球菌携带者不会发病,也没有症状,但当免疫力下降时,就可能引起肺炎球菌感染。有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携带率约为38%—60%,学龄儿童约为29%—35%。

  别把肺炎球菌疾病当成感冒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刘秀云教授介绍说,肺炎球菌疾病感染初期因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例如咳嗽发烧、发寒、胸塞等,很容易被家长甚至医务人员忽视,以至于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一般认为,肺炎与流感的区别在于发烧时间的长短。流感一般是短期发烧,而肺炎引起的感冒一般是突发性的,并且维持时间可能长达一个星期。但专家表示,有些幼儿、老人或基础病患者患肺炎的早期反应不典型,可能没有出现发烧症状,到了晚期病症的进展却很快,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肺炎对于此类人群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感染肺炎,将很难控制。虽然年轻人患肺炎几率比较低,但由于对流感的不重视,加上抗生素的耐药性,或者医生处理不当,这些都可能导致肺炎。” 刘秀云教授特别强调,如果咳嗽、多痰、发烧3到5天仍不退烧,出现憋气、喘气时,就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好到医院体检,看看是否患有肺炎。专家称,检验是否有肺炎的“金标准”是拍X光,确认患者部是否有病变。

  5岁以下宝宝易受侵袭

  面对即将到来的流感季,刘秀云教授指出,流感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必须警惕患流感之发生的继发感染。流感病毒在侵入人体,会造成被感染者免疫系统法有效运作。这时细菌则可能趁虚而入引发多种严重疾病,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其中,各类肺炎球菌疾病在流感继发感染中最为严重。美国疾控中心2010年对美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死亡病例了研究,在所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死亡病例中,约38%是由肺炎球菌感染导致,其比例明显高于化脓性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他常见病原菌。

  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所有下呼吸道感染中,获得性肺炎是造成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病因。卫生部对5岁以下儿童死因监测数据显示,肺炎是引起中国1月龄婴儿至5岁儿童死亡的首位病因。

  “刚出生的孩子,体内带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能抵御一些疾病侵袭。但是,母传抗体在宝宝6月龄时就会逐渐消失,此时宝宝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就需要孩子自己的抗体来应对疾病,而这一过程需要约5年时间,所以5岁以下儿童抵抗力较弱。”刘秀云教授表示,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是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发人群,从宝宝出生第三周起,肺炎球菌就已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要病原菌。5岁以下健康儿童,约1/4部携带肺炎球菌,并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感染其他儿童。

  预防重于治疗

  目前,肺炎球菌疾病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而肺炎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却在与日俱增,据多家儿童医院调查,肺炎球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的不敏感率已由2.8%上升至24.7%。“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患儿对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此,刘秀云教授不忧虑。

  面对肺炎球菌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肺炎球菌疾病呢?曾光教授指出:肺炎球菌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方法分为一般预防和特异性预防两种。”曾光教授解释说,一般预防措施与生活环境、食及出等有关。如保持家中的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流通、注重食平衡等。此外,儿童本身也应该多参与一些户外锻炼。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

  “而所谓的特异性预防,指的就是疫苗接种。”曾光教授解释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有效预防疫苗相关血清型的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从而避免流感继发肺炎球菌感染,减少流感继发感染造成的严重果。“因此,在流感季节更需要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为宝宝提供周全保护。”曾光教授再三呼吁。

  接种疫苗保护率达85%

  专家表示,冬春交替、夏秋交替时节最容易引发肺炎。而幼儿、老人、基础病患者由于体质较弱,是肺炎最为“青睐”的对象,这类人群由流感演变为肺炎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因此,此类人群要特别注意流感的预防,谨防流感发展为肺炎。专家还特别提醒,幼儿和老人体质弱、免疫能力差,肺炎致死率相对较高,最好接种肺炎疫苗,防御肺炎球菌的侵袭。据悉,接种肺炎疫苗有效保护率可达85%以上。专家还提醒家长们,由于肺炎球菌在空气中所不在,又极易传播,所以,除了带宝宝去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外,还应注意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及空气流通。特别是家中抵抗力弱的儿童,患病期间应尽量留在家中,外出时配戴口罩,并通过定期消毒日常接触物品等方式来进预防。

(责任编辑:王慧明)

2011-08-20 01:02:00浏览8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什么意思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这一病症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造成不良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理角度来看,分娩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迅速下降,这种激素的大幅波动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进而导致情绪调节出现障碍。在心理方面,角色的突然转变,从普通女性成为母亲,面对育儿的压力、对自身能否胜任母亲角色的担忧,都可能使产妇心理负担过重。同时,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缺乏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尤其是伴侣的关心不足,以及经济压力等,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多样。情绪方面,产妇往往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常常莫名哭泣,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快感缺失。认知上,可能出现自我评价降低,过度自责,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累赘,甚至产生伤害婴儿的念头。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身体上,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头痛、背痛等躯体症状。若怀疑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理评估等手段明确诊断。治疗上,心理治疗是重要一环,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产妇调整负面认知和行为模式。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但需注意服药期间禁止母乳喂养。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阳光型抑郁症怎么治疗
阳光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患者在他人面前常展现阳光一面,内心实则深陷抑郁痛苦,其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1、药物治疗:阳光型抑郁症同样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抗抑郁药物可调节递质功能,以氟西汀为例,其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过度摄取,增加大脑中该递质含量,改善患者低落情绪、乏力等症状,从生理层面缓解抑郁状态,但是用药需遵医嘱进行。2、心理治疗:此类患者长期压抑内心负面情绪,认知模式多有偏差。建议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挑战消极思维,重新构建合理认知。有助于患者学会接纳、表达真实情绪,化解心理困境。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对大脑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因为熬夜可能打乱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加重抑郁。所以建议此类患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定时上床休息,清晨按时起床。适度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另外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像慢跑、瑜伽,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身体活力。此类患者通常习惯隐藏情绪,但内心渴望被理解。所以建议家人、朋友日常多关注其细微情绪变化,主动沟通交流,给予温暖陪伴。治疗后建议定期复诊,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平时可记录心情变化,为治疗提供参考,以积极心态配合各项治疗手段,促进疾病的恢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能自愈吗
抑郁症不能自愈。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抑郁症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还会波及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病情特性,患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疾病困扰,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抑郁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这些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失衡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遗传因素也占据重要地位,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童年创伤经历、慢性应激事件等社会心理因素,会使患者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病情。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行恢复正常。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不会自行好转,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逐渐恶化。患者的消极情绪会日益加重,可能从最初的情绪低落发展为严重的绝望、无助,甚至出现轻生观念和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变化、疲劳乏力等躯体症状也会愈发明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抑郁症还可能引发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强迫症等,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而且,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大脑产生适应性改变,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都会增加。一旦怀疑患有抑郁症,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并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说白了就是严重缺爱吗
抑郁症通常不只是严重缺爱,该疾病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精神障碍疾病,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不能单一归结于某一个原因。从生物学因素来看,抑郁症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大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功能异常,如5-羟色胺水平过低时,大脑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受阻,进而引发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抑郁症状。遗传因素也是该疾病的原因之一,若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其他成员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心理创伤与应激事件也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但这与缺爱有本质区别。比如,经历亲人离世、重大疾病、失业等沉重打击,个体的心理调适机制可能不堪重负,陷入长期的悲伤、焦虑与无助情绪中,最终发展成抑郁症。此外,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压力累积超过心理承受极限,也易诱发抑郁症,这些是外界压力因素导致心理防线崩溃,而非单纯因缺爱。若抑郁症患者身边缺乏理解、支持的家人朋友,在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情感慰藉与实际帮助,病情可能会恶化。然而,即使拥有充足的关爱,若个体本身存在上述生物学或心理创伤因素,仍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对于抑郁症患者,家属和朋友要给予充分理解与陪伴,避免片面认为只是缺爱问题而忽视患者的感受,以免导致患者的疾病加重。患者自身若察觉情绪持续低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依据病情选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其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症状。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塑认知、应对压力,助力康复。日常生活中,患者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升心理韧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