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6大儿童意外伤害简单处理

  暑假来临,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增多,发生意外需要采取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

    出现烫伤,立即用冷水冲洗

  随着中小学校期末考试的结束,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多了,儿童意外伤害高峰也将随之而来。昨天,在省人民医院就有两个小学生“挂彩”。医生提醒,交通意外、溺水、吞异物、烫烧伤等,是小孩在暑期最易发生的事故。要如何尽量避免这些伤害发生,可看本文医院急诊科专家的分析。

  2岁小孩摔成植物人

  前天,家住杭州市下城区的9岁男孩晓敏期终考试结束,与最要好的同学宇宇分手回家。没想到,两个好友又在医院见面了,晓敏在社区健身器膝盖磕破皮,宇宇则玩滑轮摔了一跤。尽管都是皮外伤,见了“红”,父母还是挺紧张

  然而,与另外一个小男孩哲哲相比,晓敏、宇宇的伤似乎不值一提。

  2岁多的小男孩哲哲,年初随打工的父母从安徽来到富阳。

  前些天,哲哲在2楼靠窗边的床上入睡。妈妈想用这点空闲时间,去离家不远的河边洗洗衣服。没想到,约一小时后哲哲睡醒爬上窗台,从2楼摔了下来,满头是血、昏迷不醒。

  由120从富阳转送到省人民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特重型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基底节血肿”。经抢救,现在虽已拔除气管插管,但小哲哲仍躺在重症监护室里,没有言语与动作反应,处于我们常说的“植物人状态”。

  城里的孩子易从高楼跌落

  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涂建锋医师从事急诊外科多年,见多识广。他结合抢救过的病例和相关资料,就儿童意外伤害特点、防范与处理,给家长们一点建议。

  从意外事故发生年龄来看,小于3个月的婴儿容易发生呛奶窒息;1岁的婴儿最容易出现跌伤;1—3岁的幼儿最常见的是异物吸入,另外还有药物中毒、外伤;学龄期的孩子车祸、外伤等比较多;青春期前后的少年有时候情绪低落,会有药物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等。

  城市的孩子容易从高楼跌下,农村的孩子最容易吃到一些灭鼠药、杀虫剂等,溺水也常发生,城乡接合部的孩子容易发生车祸。

  另外,统计显示,5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19%发生在街道,12%发生在学校。其中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家里,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学校和上学放学途中,且与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和骑自车有密切关系。

  六大意外伤害简单处理

  “常见的意外伤害有六大类,一些事故稍微注意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涂建锋说。

  交通意外。乘车时避免儿童头、手和身体伸出窗外;坐后排并系好安全带;锁好车门,以免儿童打开车门开关;不要让儿童单独在马路上行走;发生意外先做好现场急救,包扎固定、压迫止血并及时转送医院。

  溺水。绝对不能让儿童单独去湖河游泳,而应选择有专业救护人员的游泳场所;不可让幼儿单独留在澡盆、使用中的洗衣机旁。如发生溺水,先开放气道排水,检查心跳呼吸,如没有心跳呼吸,尽快进行心复苏。

  摔跌伤。选择适合儿童年龄、身高、体重的游戏器材;窗边不放置椅子,摇篮和其他家具,确保儿童不会爬出去;在洗手间、洗手盆前和楼梯等放上防滑垫。

  气管异物窒息。将小异物收好,如纽扣、硬币等;3岁以下儿童慎吃坚果、豆类和黏冻食品(汤圆、果冻等);吃饭时不要说话,不要逗小孩大笑,走路时最好嘴里不含食物。如果孩子被异物卡住,严重情况下要及时就医。

  误服药物、毒药。分开家中的外用药和内用药,化妆品、清洁物品等,也应该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孩子误服毒物,要立即打120,就医时一定要带上所误服的毒物或药物。当孩子的皮肤接触到一般家用化学用品时,可用水冲15分钟左右。但如果是强酸物质,不可用水直接冲,要用干布擦并立即就医。

  烫烧伤。尽量别让儿童单独待在厨房或接触热水瓶等器具,发生烫烧伤立即把伤到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越早用冷水浸越好,但水温不能低于-6℃。用冷水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个小时以上,再用剪刀剪开伤口处的衣服,用干净的布包扎好后送医院。烫伤若不严重(表皮发红并未起泡),一般可在家中先做处理,用冷开水或淡盐水冲洗清洁创面。对发生在四肢和躯干上的创面,可涂上烫伤药膏,外用纱布包敷即可。


(责任编辑:王慧明 实习编辑:谭勇)

63
2011-07-02 00:00:00浏览8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是什么意思
微量元素障碍是指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如微量元素缺乏还是微量元素过量,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症。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中所占比重微小,但其对于维持生命活动、保障机体正常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微量元素缺乏的原因较为多样,首先饮食摄入不足是常见因素,例如贫困地区人群因食物种类单一,长期无法摄取富含锌、铁、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部分患者可能因挑食、偏食,不吃肉类、海产品、坚果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导致铁缺乏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锌缺乏则影响味觉和食欲,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另外吸收不良也会引发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会破坏肠道黏膜,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使得机体无法从食物中有效摄取钙、镁等元素,长期可能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手足抽搐等情况。微量元素过量也会危害健康。某些地区土壤、水源中含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铅、汞,当地居民长期接触,体内蓄积过多,铅过量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患者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汞中毒可影响肾脏、神经系统功能,出现蛋白尿、震颤等症状。此外,不合理用药、误服含微量元素的物质等也会造成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如过量补充维生素D会促使钙吸收过多,引发高钙血症,危害心脏、血管等器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根据结果合理补充相应微量元素。生活中要注意远离污染环境,避免接触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减少微量元素过量摄入的风险。一旦怀疑出现微量元素障碍,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测确诊后,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调整体内微量元素水平,恢复身体健康。 如何预防微量元素障碍均衡饮食:食物是微量元素主要来源。要确保膳食多样,主食粗细搭配,如糙米、全麦面含多种微量元素;多吃新鲜蔬果,像菠菜补铁、橙子补维C促进铁吸收;肉类如牛肉、猪肝富含锌、铁,海产品如海带含碘丰富,应注意不挑食偏食,每日摄入种类尽量超12种,每周超25种,全面满足身体需求。合理补充:特殊人群要按需补充微量元素。孕妇、哺乳期妇女因孕育、哺乳消耗大,需额外关注。如在医生指导下补叶酸、铁、钙等。婴幼儿生长快,4-6个月后辅食可添高铁米粉,再逐步引入蛋黄、肉泥,按生长阶段补营养。老人消化吸收差,可补适量维生素D助钙吸收,补前咨询医生,以防过量。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跟微量元素检查一样吗
微量元素障碍和微量元素检查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微量元素检查结果有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从概念范畴维度来看,微量元素障碍是指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出现异常,包括缺乏、过量或比例失调等情况,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生理功能异常或疾病状态。而微量元素检查则是一种医学检测手段,通过采集血液、头发等样本,运用特定的仪器和方法来测定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了解其在体内的水平,为诊断微量元素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其只是对微量元素状况的一种检测评估方式,本身并不等同于微量元素出现的实际障碍情况。从临床意义上来讲,微量元素障碍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意义,意味着身体已经因微量元素的异常而出现了健康问题,需要针对具体的障碍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微量元素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于辅助诊断,通过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异常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检查结果可能提示某种微量元素含量偏低,但并不一定能直接诊断为微量元素障碍,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关注微量元素状况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但不能仅依赖检查结果来判断健康状况,要将检查结果与自身的身体表现相结合。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多动症缺乏什么微量元素
多动症可能与缺乏铁、锌、镁等微量元素有关。微量元素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其缺乏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与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1、铁:铁元素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意义重大。缺乏铁会影响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多巴胺在大脑中参与调节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缺铁时,多巴胺合成不足,可能导致大脑对注意力和行为的调控出现问题,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不安等症状。2、锌: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在大脑发育和神经功能维持方面不可或缺。缺乏锌会干扰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正常的神经信号传递对于保持良好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十分关键,一旦因缺锌受影响,就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多动等类似多动症的表现。3、镁:镁能够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在大脑中,其有助于稳定神经元的活动。当体内镁缺乏时,神经细胞的稳定性被打破,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这会影响大脑对行为和情绪的控制,引发多动、冲动等行为,与多动症的某些症状相似。若怀疑有多动症倾向,不要自行判断微量元素缺乏情况。及时前往正规医院,通过专业检查评估是否患病及微量元素水平。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多吃瘦肉、坚果、绿叶蔬菜等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的食物。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症能治好吗
微量元素障碍症部分能治好,因摄入不足等引发的,调整饮食或补充相应制剂可改善,如锌、铁缺乏症。但由遗传性或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难度大增,单纯补元素难奏效,需复杂方案。微量元素障碍症通常是由于机体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排泄过多等原因导致的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对于这类情况,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锌缺乏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坚果、牡蛎等,或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锌制剂,可以有效补充体内锌元素,从而缓解因锌缺乏导致的症状。同样,对于铁缺乏引起的贫血,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摄入,如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或者服用铁剂,也可以显著改善贫血状况。然而,如果微量元素障碍症是由于遗传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难度可能会大大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体内铜代谢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这类情况,单纯依靠补充铜元素可能无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需要采用更加复杂的治疗方案,如基因治疗或酶替代疗法等。此外,如果患者存在慢性疾病或吸收障碍,也可能导致微量元素持续缺乏,此时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严格的监测。对于患者而言,一旦发现微量元素障碍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测确定缺乏或过量的元素种类及程度,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水平,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