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早产儿的养育有“章法”可循

  宝贝的降生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如同迎接来了一个天使,而有些“心急”的“小天使”则会因为各种原因提前到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产儿

  一般而言,新生儿在母体内孕育未满37周就出生的就叫早产儿。焦泽霖告诉记者,由于早产儿“不足月”就出生了,所以比一般的新生儿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下面,我们就介绍早产儿喂养的“章法”。

  【早产儿诊病篇】

  “早产儿的孕周大小很重要,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各个脏器发育不完善,受疾病困扰的危险性也更大。”焦主任说,虽然不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都叫早产儿,但如果孕周在37周以下、35周以上的早产儿出现危险性的概率就很低。而34孕周以内的早产儿发生以下疾病的几率更高: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很容易患有肺黏膜疾病;肝脏发育不完善则会诱发黄疸;肠功能发育不全会对母乳和奶粉产生不耐受反应。此外,最为家长所关注的就是早产儿的部发育及脑部发育问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要关注“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虽然家长们对此病已开始有一定认识,但如果重视度不高,还是会导致早产宝宝因为检查的时间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不少人都知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吸有关,为了抢救早产儿生命,早产儿出生会吸氧维持体征。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的生长会稍慢一些。所以早产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甚至失明。

  不过早产儿的家长也需过分担心,现在医院对于新生儿的关注度很高,即使是吸氧也会控制在最低浓度。焦主任告诉记者,只要关注好“时间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孩子的眼部问题就可以及时治疗。”焦主任说,对于出生后吸氧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34周后需进行眼底检查,不过一旦发现问题后治疗的时间约在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

  32周以下脑部发育需“监控”

  早产儿的脑部发育停留在孕周,如果一些喂养困难、营养跟不上的早产儿很容易出现颅内出血等情况。早产儿本身各个器官功能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大脑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窒息脑缺氧脑出血等引起脑的严重损害。所以,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患脑性瘫痪几率较大。患脑瘫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而且会有异常的动作或姿势,同时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早期症状。

  焦主任提醒,不少脑部发育不好的宝宝常常紧握拇指,甚至出生三个月后仍不能张开。在站立的时候孩子总是脚尖着地,双脚呈交叉状;最后是运动发育落后。

  如果宝宝的行为能力低于一般儿童,如3个月时不能抬头,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都可能是脑部发育的问题。

  【早产儿护理篇】

  早产儿如何做好出院回家的过度?家中室内温湿度调节为多少最适宜宝宝?冬季出生的早产儿一周建议洗几次澡?焦主任建议,早产儿的日常护理需“加倍”。虽然早产儿出生后的关键期基本在医院度过,有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及时刻监护。但出院回家后,早产儿的主要“护理师”还是家长。如何科学护理早产儿,是家长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温室保护”24℃恒温恒湿较适宜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在过去比较多,多见于寒冷冬季出生的宝宝,其中早产儿的发病几率比较大。造成这个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早产儿营养、热卡跟不上,加上保温工作不到位。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了,这种病的发病率在逐年降低,一般来说市区很少出现。不少家长觉得早产儿的护理中,保暖要放在首位。“一般情况下,35周内的新生儿出生后都是在病房和保温室度过的,特别是冬天外界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我们都为早产儿提供了‘温室保护’。”焦主任说,早产儿根据月龄的不同,在保温室中度过的时间也不同。一些月龄大的早产儿基本在出生后2个礼拜左右就可以适应这个新世界了。出院回家后建议室内温度控制在24℃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相对而言这样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更有利。

  早产儿2—3天洗一次澡最佳

  焦主任说,早产儿皮肤发育不成熟,很容易产生感染的情况,所以必要清洁和定期洗澡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宝宝2—3天洗一次澡为宜。”焦主任提醒家长,在给早产儿洗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室温和水温的控制,洗完后要迅速抹干身体,特别是对于宝贝的脐部最好消毒后擦干。在衣物的选择上,柔软、棉质的内衣为佳,在宝宝穿前最好烘热,以免引起宝贝受凉发热。

  【早产儿喂养篇】

  宝宝的生长、发育与喂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于一般新生儿而言,早产儿对于营养、热量的需要量相对高一些,但由于早产儿的孕周低于正常新生儿,其消化系统的发育却较弱,这就给喂养带来了难题。而不同体质的早产儿对于牛奶的耐受度也不同,建议以母乳喂养为主,对于妈妈母乳不足的早产儿,在选择奶粉时也需谨慎。焦主任提醒家长,对于早产儿的喂养要更精更细。

  选奶粉最好以父母体质作参考

  与正常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的体重一般比较轻,比如1.5公斤的宝宝在喂养时,可保证每2小时候喂食一次,食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每天 150毫升左右。由于每个宝宝的体质有所不同,对于牛奶的耐受度也不同,对于母乳量不足的宝宝,如果选择奶粉时,首先要考虑过敏体质的问题。如果家长都有过敏体质,孩子对牛奶过敏几率较高,此类情况建议选择氨基酸奶粉。如果父母过敏性体质不严重,宝宝可以选择部分水解蛋白的配方奶。

  喂养得当的“追赶期”为4—6个月

  一般认为早产儿对热量的要求较高,“首先要保证基础的热卡,根据宝宝的奶量和体重,维持在每公斤体重90千卡—100千卡之间,要增加体重可以保持在120千卡—150千卡之间。”焦主任说,在保证早产儿热量的摄入后,各种营养素的及时“跟进”也很必要。“现在市面上不少早产儿奶粉中都包含了宝宝所需的微量元素,家长在购买时只要认准正规厂商即可。”焦主任提醒家长,早产儿容易缺,家长适当补充小施尔康伊可新等。一般来说,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在出生后4—6个月,基本可“追平”其他宝宝。

(责任编辑:王慧明 实习编辑:谭勇)

2011-06-03 00:00:00浏览1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洪伟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早产儿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是什么
早产儿肠梗阻的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胀等。早产儿肠梗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早产儿肠梗阻主要是指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使肠道出现缺血性坏死、吸收功能差等现象所引起的。 1、症状 早产儿肠梗阻早期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腹胀、无法排便或排气等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早产儿会出现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并伴有血便等现象,还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建议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2、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轻微,早产儿可以通过胃肠减压这种方式进行改善。另外,患儿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早产儿存在感染的情况,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头孢克洛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如果药物治疗不佳,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肠切除吻合术来促进病情恢复。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建议还要注意合理喂养早产儿。如果是母乳喂养,建议产妇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羹、南瓜粥等,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大蒜等,以免影响到乳汁的质量。如果早产儿肠梗阻出现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崔馨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早产儿眼底出血怎么回事,怎么办
早产儿眼底出血可能是由于用力过度、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缺乏维生素、视网膜炎症、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对症治疗。1、用力过度若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完善,用力按压或者揉搓眼睛,可能会导致眼底出血。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按压早产儿的眼睛,以免引起不适症状。2、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可能会导致眼底出血,还会出现视力下降、斜视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早产儿就医,可以通过眼底激光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3、缺乏维生素由于早产儿身体各项功能发育不完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可能会导致眼底血管壁变薄,从而引起眼底出血的情况。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喂养,及时补充维生素。同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治疗。4、视网膜炎症视网膜炎症是指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早产儿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给早产儿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治疗。5、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大多是由遗传引起的。大部分患儿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斜视、眼球震颤、眼睑退缩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早产儿就医,可以通过眼底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切除瘤体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配合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联合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患儿的眼部护理,避免用手揉搓眼睛,以免引起感染。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