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孩子6岁后还尿床 心理治疗是关键

  小孩尿床,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发生过的事情,许多家长也不以为然,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自然而然会逐渐消失,可是有些孩子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了还依然天天尿床,这样的现象就算不正常了,做家长的也要细心留意了。

  在医学上,尿床就是医学上称的“遗尿症”,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不大会出现尿床问题了。如果5~6岁以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就可以判定为遗尿症。这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病的概率更高。

  孩子得了遗尿症,家长会想,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才治得好?大多家长有误区,总想找“特效药”让孩子吃一次,尿床就好了,儿科专家提醒道,尿床根本特效药,家长千万别轻信偏方。

孩子6岁后还尿床 心理治疗是关键

  孩子患上遗尿症,得分下面两种情况分析:一种是因病引起的继发性遗尿症,这只占很小的比例,治疗好引发的疾病就能好转;第二种为原发性遗尿症,占绝大多数,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需要靠家长耐心地纠正以及心理暗示,根本需吃药治。

  孩子尿床首先考虑精神、卫生习惯、环境因素

  引起尿床的疾病有: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精神因素

  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亲人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或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宝宝遗尿。另外,有些宝宝在幼年时没有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便遭责骂,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中,使遗尿症经久不愈。

  不良卫生习惯

  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子进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孩子入睡前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孩子睡眠过沉也是原因之一,据有关人士对尿床的孩子进行脑电图观察,的确存在着此因素。只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孩子尿床现象必将大大减少并最终不再尿床。

  家长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获得线索,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这些也是爸爸妈妈们在抚养小孩时应该避免的。

  如何减少宝宝尿床

  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排除疾病或发育异常方面的原因,再看看自己在训练方法上是否有问题,然后再找找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具体方法有:

  培养好习惯

  在吃饭或吃点心前让他解小便,孩子小便后,洗洗手就能得到美味的食物,自然对排便就不那么反感了。做一个具体的观察记录,如,是带孩子外出游玩后发生尿床的几率大,还是在家的时间发生尿床的几率大?每天喝多少水吃哪些食品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尿床?找出孩子每次最佳排便的时机和时间规律。

  培养孩子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在清醒状态下排尿的习惯。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对白天玩的太兴奋、喝水太多等因素造成尿床的孩子,晚餐时可对孩子的水分适当控制,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临睡前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也不要看惊险的影视,最好睡前给孩子洗个澡,松懈紧张情绪,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或是睡前讲平淡小故事等,帮助孩子舒适入睡。

  睡前让孩子排便一次,隔1~2小时再排一次,等到妈妈就寝时再提醒孩子起来一次,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安心睡到天亮了。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适当进行排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他想小便时,要求他多忍耐几分钟,鼓励患儿在每次排尿的中间中断排尿,自己数1~10,然后再把尿排净。

  心理关怀

  由于尿床的孩子感到不光彩,害怕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它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所以,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等性格特点。家长应用轻松平和的态度去处理对待孩子尿床问题,既要重视,也不能太着急,更不能责骂和歧视、到处张扬。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越是关注孩子尿床,尿床现象会频繁出现,有时对孩子尿床问题显得不太留意,或表现出不厌其烦轻松态度,孩子尿床却在形中好了,这细节再一次印证,孩子尿床确实与心理作用有着重要联系,希望对家长有所启发。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2011-05-05 03:55:00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肠道疾病都可引起人体的哪些疾病
通常情况下,肠道疾病可引起人体的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1、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这些肠道疾病会导致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使人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不进行治疗还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硫糖铝咀嚼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保护胃黏膜。 2、免疫系统疾病 如果患者的肠道受到细菌的感染,可能会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血液系统疾病 肠道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感染,从而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败血症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疾病 如果患者的肠道疾病严重,可能会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腰椎穿刺的方式进行治疗。 5、代谢性疾病 如果患者的肠道功能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营养物质无法正常吸收,从而诱发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等。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患者还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还可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运动,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张继舜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什么是发炎性肠道疾病以及要注意什么
若您的胃部时常感到不适或患有疾病,那么为了避免让情况变得更糟,您通常得避免掉一长串的食物,和避免从事许多会让您病情加重的活动。而这对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人而言,更应该如此约束自己的饮食习惯。一、什么是发炎性肠道疾病?发炎性肠道疾病是指您的肠道中出现发炎、溃疡的情况。这个疾病在任何年龄层里都可能发生,但大多数人在 30 岁以前,比较常被确诊出患有此疾病;而且男性病患一般来说多于女性病患。下列为 2 种常见的发炎性肠道疾病。1、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虽然克隆氏症会影响体内任一部位的肠道,但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在小肠的末端与结肠。克隆氏症的发炎情况会使您的肠壁出现破洞,造成腹泻、肠道变得狭窄、形成瘻管(Fistula),进而导致营养不良。而且,即使您接受手术治疗,克隆氏症仍然有很高的几率会复发。2、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炎部位多发生在结肠的位置,会造成您有腹泻、血便的症状。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炎并没有穿透整个肠壁,因此可以经由手术,将溃疡性结肠炎治愈。然而,饮食控制并无法完全治疗发炎性肠道疾病,不过可以将出现的症状控制好。因此,正确的饮食不仅可以预防肠道发生溃疡,还可以减少发炎。请依照您的医师指示服药,以控制好您的病情。二、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时,要如何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下列是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要避免的食物:1、您会过敏以及曾导致病情发作的食物:有些食物容易造成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病情发作,使得症状更为严重。同样的,也有些食物容易导致过敏,使您的免疫系统失调。因此,要清楚知道,并且避免食用会使您发作及过敏的食物。2、新鲜水果、蔬菜:因为水果、蔬菜都富含高纤维,因此若您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您可能无法消化这些平常这些大家都喜欢吃的天然食材,甚至可能会使您的症状变差。幸好,您还可以用蒸、烤、炖的方式调理,让水果、蔬菜更适合炎症性肠病的人食用。3、纤维:一般而言,含有较高纤维的蔬菜大多是高丽菜家族,如:绿花椰菜、白花椰菜。因此,若您的肠道狭窄,医师可能会告知您要限制纤维的摄取量,或是遵照低渣饮食(Lowresiduediet),做好控制。4、坚果、豆子、爆米花:这类食物虽然富含营养成分,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这对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而言,并不容易消化。而且,这些食物因为较为粗糙、不易消化,容易造成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胃部疼痛或发炎。5、高脂肪食物:奶油、人造奶油、鲜乳油白酱料、油炸食物,都会造成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腹泻。尤其如果您患有克隆氏症,将会无法正常消化脂肪,因此脂肪的摄取更要严格限制。6、咖啡因、酒精:咖啡因和酒精会让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腹泻情况变得更糟,碳酸饮料则容易使肠道气体增多。所以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每天请记得多喝些液体,最好是喝大量开水。7、辛辣食物:辛辣的食物会造成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症状变得更糟。8、乳制品:对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intolerance)的人而言,是不能食用乳制品的。乳制品也会对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造成腹泻、腹痛、肠道气体增多。9、大份量的餐点:对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而言,每天吃 5~6 次餐点,每次餐点的份量较少,比每天只吃 2~3 次,每次餐点份量较大;身体、肠道都会感到比较为舒适。饮食对患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人而言,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改变饮食无法完全治疗疾病,但却能有效舒缓症状,并预防情况变得更糟。若您重新调整了您的饮食习惯,如少吃某些食物,也请您记得要从其他食物或补给品,补充失去的营养成分。
华杰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预防肠道疾病的饮食推荐
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大肠癌(又称大肠直肠癌),以及其他肠道疾病的关键。然而,健康的饮食并非定时的吃吃喝喝而已,若不在意吃下什么,那么恐对大肠有负面影响,因此,接下来,赶快来了解大肠需要些什么?一、过量脂肪有害身体健康日常摄取过量的脂肪,恐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当摄取的脂肪愈多,身体就需要分泌更多分解脂肪的胆酸(Bileacids),当这些脂肪进入肠道后,会逐渐累积增厚,促使肿瘤癌细胞的增生,因此,请减少摄取动物性脂肪,并少吃油炸物。二、高纤饮食助消化顺畅食用全麦谷物、多吃蔬果等高纤饮食,可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另外,可多摄取西红柿、莓果、豆类、紫米等食物,有助于预防大肠憩室炎、大肠息肉等消化道疾病。三、天然饮食补充必须营养素重要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如下:1、叶酸:柑橘类和深绿色蔬菜(例如:菠菜)所含有的叶酸,已被证实有助于生成新组织,以及维护红血球细胞的健康。2、钙质:牛奶、起司、酸奶、鲑鱼、沙丁鱼及深绿色蔬菜(例如:羽衣甘蓝)等富含钙质的食物。3、维生素D:鲑鱼、沙丁鱼、牛奶、蛋黄及鸡肝等食物,都富含维生素 D,另外,别忘记晒晒太阳,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 D。四、抗氧化物有助于抗癌抗氧化物对于对抗大肠癌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除了能抵御体内的有害物质,同时也能预防细胞的癌化。常见的摄取方式除了多补充天然蔬果,和茶类之外,也能通过营养补充品,来汲取胡萝卜素、β- 胡萝卜素以及叶黄素等营养素。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肠道疾病做什么检查
肠道疾病做什么检查,需要根据肠道疾病的类型来进行检查。临床上肠道的疾病有很多,常见的肠道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以及结直肠癌等。肠道疾病患者建议正规医院就诊,不同疾病检查方法也不同,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 1、十二指肠溃疡 检查十二指肠溃疡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必要时可进行活检,确定病理情况。还可进行C13或C14呼气试验,以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心脑血管患者,或胃镜不耐受的患者,可行钡餐检查,一般可以在十二指肠球部观察到龛影。 2、肠结核 肠结核通常需要完善肠镜检查,肠镜可以对全结肠和回肠末端进行观察,在镜下可以见到病变的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同时还可以发现大小、形态各异的炎症息肉。肠结核在镜下取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具有确诊的意义。同时还需要完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发现贫血、血沉增快等,辅助诊断肠结核。 3、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患者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消化道钡餐、磁共振、肠镜。对于结直肠癌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内是否有增生、息肉、炎症、肿瘤。对于CT检查,可评估肠壁是否增厚、肿块生长,或者肠道外是否有肿瘤。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的症状,因为右半结肠癌,经常伴随缺铁性贫血。大便常规检查时,观察大便中是否有潜血等异常情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