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让孩子远离交通意外

让孩子远离交通意外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道路安全,防患未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的儿童致残。据统计,交通事故一直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虽然我国机动车只占世界总量的1.6%,但车祸死亡却占全世界车祸死亡的14.3%。

  一、专家认为: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1、不遵守交通规则。此类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很高。查阅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事故档案可以发现,儿童期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多半是受害儿童,例如低龄孩子穿越马路时没有成年人带领、不走便道或人行横道、在公路旁玩耍、闯红灯、骑车带人等。

  2、交通标志不醒目。一些地区交通灯长期坏损无人修理或难以辨认、人行横道标志不清、人多拥挤的路段没设置标牌等。某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雾、雪、雨、黑夜等情况都可使交通标志难于辨认,这些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3、违章驾车。酒后开车、疲劳驾驶、不系安全带、超速行驶、闯红灯、未成年人驾车、12岁以下儿童骑自行车上马路等情况。

  专家认为,儿童交通意外伤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治理的工程,它需要多学科研究、多部门联合参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关心。需要从交通法规教育、车辆路况保养、驾驶员素质和技术养成、成人监护等方面入手。

  二、学龄前儿童是发生交通意外的高发人群,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学龄前儿童发生交通意外呢?

  1、对婴幼儿加强看管,不要让孩子在人多车多的路上独自行走;

  2、在托儿所幼儿园进行交通安全常识的普及宣传;

  3、孩子上马路要走人行道,而且一定要有父母陪伴,横穿马路时,父母要牵着孩子的手行走;

  4、不要让孩子骑儿童三轮车上马路旁的人行道、机动车道和狭窄的马路;

  5、黄昏以后不要让孩子在有其他车辆通行的地方骑车;

  6、带孩子乘车要给孩子系上安全带,父母自己也要系上安全带。

  7、做好孩子的榜样,培养孩子从小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也是最关键的预防措施。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不要认为开车带幼儿出行,只要把孩子紧紧抱在怀中就不会出事了。其实父母的双手并不是孩子安全的保障,而且在车速很慢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不一定管用,这是个意识上的问题。要知道,一个孩子在高速撞击事故当中产生的冲力相当于一头大象的重量,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开车带孩子出行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将他正确固定在儿童的“专座”——儿童安全座椅上,就像成年人受安全带保护一样。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已立法规定父母这样做。

  三、不同年龄的儿童使用安全座椅和系安全带的方法:

  1、由保险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0岁至4岁的幼儿来说,前向式座椅比后向式座椅发生伤亡或者严重受伤的概率要高5倍。因此,应采用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因为当两辆汽车迎面相撞时,坐在前向式座椅上的儿童头部先是被甩向前方,并被迫向下朝胸骨方向急速弯曲,接着又向后朝上急速弯曲。这样的张力,幼儿怎能够承受得起。

  2、当年龄较大的儿童无法坐下儿童座椅时,可选择儿童安全座垫,它主要针对3岁至10岁儿童。儿童安全座垫能减少碰撞对儿童腹部的伤害。儿童被垫高后,就能使用安全带以保护儿童的胸部和头颈部,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将安全系数提高80%,真正做到简单高效。

(实习编辑:林志钧)

2007-11-08 16:48:00浏览9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李怀宁
精选
李怀宁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去咨询
擅长小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陷、儿童癫痫、脑瘫、感统发育、发育迟缓、自闭症、矮小症、性早熟、智力低下、遗尿症、增高、构音障碍、青少年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疏导、学习困难、厌学等多项治疗,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在儿童行为发育、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综合评估及康复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郭雪松
精选
郭雪松副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去咨询
擅长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构音障碍、癫痫、抽搐症、注意力不集中、脑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感统训练、矮小症、增高、骨龄分析、智力障碍、遗尿症、性早熟、脑瘫、学习困难、儿童焦虑抑郁厌学心理疾病等。
毛云英
精选
毛云英主任医师小儿内科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去咨询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学习困难、矮小症、遗尿症、性早熟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生长发育疾病;小儿心脏、肾脏及结缔组织病等免疫性疾病;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幼年类风湿病、川崎病、肾病综合征、心肌炎等疾病。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上环二十年了还能取出来吗
上环二十年通常还能取出来,尽管时间较长可能增加取环难度,但大部分情况下都能顺利取出。部分节育环本身设计具备较好的取出特性,即使放置二十年,也能较为顺利地取出。例如,含铜的T型节育环,其形状规则,且有便于取出的尾丝。尾丝会延伸至宫颈口外,医生通过轻轻牵拉尾丝,就能较为轻松地将节育环取出。这类节育环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长期放置后的取出问题,只要尾丝没有发生断裂或移位,取出过程相对简单,对女性身体造成的损伤也较小。然而,一些节育环放置时间过久,可能出现嵌顿或移位,增加了取环的难度。绝经后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逐渐萎缩,节育环就容易嵌入子宫肌层。这种情况下,普通的取环方式可能无法顺利取出,需要借助宫腔镜手术。宫腔镜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节育环在子宫内的位置、嵌顿情况,医生可以在直视下操作,准确地将节育环取出,降低对子宫的损伤。通过宫腔镜手术,许多原本因节育环嵌顿难以取出的问题,通常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建议准备取环的女性,取环前需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包括B超、X光检查,以确定节育环的类型、位置,评估取环的难度。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子宫萎缩,取环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戊酸雌二醇片,以增加子宫的弹性,扩张宫颈,降低取环的难度,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取环后,建议女性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节育器长时间不取出会有什么症状
节育器长时间不取出可能会导致月经异常、下腹部不适、性交痛等症状,建议定期检查节育器情况,按规定期限及时取出,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1、月经异常:节育器本质是一种异物,长时间留置于宫腔内,会对子宫内膜产生持续刺激。子宫内膜长期处于炎性反应状态,血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可能导致其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修复与再生过程,从而引发月经异常。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累积还可能导致女性贫血,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2、下腹部不适:随着时间推移,节育器会刺激子宫,引发子宫频繁收缩。子宫为了试图排出这个异物,不断进行收缩运动,可能导致下腹部出现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为持续性隐痛,在月经期间,由于子宫充血且收缩更为剧烈,疼痛会加剧。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坠胀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重力作用导致子宫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增加。3、性交痛:节育器长时间不取,可能导致位置发生变化。若节育器嵌入子宫肌层,其尖端会刺激周围组织,性生活时,女性盆腔器官充血,阴茎的抽插运动可能使子宫位置发生轻微移动,进而让嵌入的节育器进一步刺激周围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此外,节育器长期滞留还会引发炎症,致使盆腔组织充血、粘连,性交过程中,这些粘连组织受到牵拉,刺激神经,同样可能导致疼痛。女性放置节育器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通过B超等检查,确定节育器的位置和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自身身体变化,一旦出现阴道异常出血、腹痛等症状,立即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切除微创怎么取出子宫
子宫切除微创手术,通常指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取出子宫有特定方法。一般是先将子宫在体内进行处理,使其体积缩小,再通过合适的切口将其取出,整个过程需精细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创伤、保障患者术后恢复。手术中,医生会借助腹腔镜器械,在腹部做几个微小切口,插入镜头与操作器械,进入腹腔后,先切断子宫的韧带、血管等连接组织,使子宫游离。接着,使用特殊器械如子宫粉碎器,将子宫组织粉碎成小块,这一步要格外小心,避免损伤周围脏器。粉碎后的子宫组织,会通过腹部的穿刺孔,一般是脐部或下腹部稍大一点的切口(1-2厘米左右),将这些小块依次取出。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开开腹手术的大切口,减少术中出血、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若遇到子宫过大,如子宫肌瘤过大、子宫腺肌病致子宫明显增大等情况,直接粉碎取出困难,医生可能会先采取一些预处理措施。比如,术前使用药物使子宫缩小,或在术中先剥除肌瘤、切除部分子宫组织,让子宫体积变小后再行粉碎、取出操作,确保手术顺利推进。对于考虑接受子宫切除微创手术的患者,建议术前配合医生做好全面检查,如实告知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等,方便医生制定精准手术方案。术中要保持放松,术后严格遵医嘱护理,包括合理饮食,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预防感染,按要求定期复查,以确保身体快速康复。若术后出现腹痛、发热、阴道异常出血等情况,务必及时就医,排查异常原因,及时处理。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耵聍栓塞取出后要注意什么
耵聍栓塞取出后要注意耳部清洁、耳部防护、观察耳部情况以及饮食等方面。1、耳部清洁:取出耵聍后,外耳道可能会有少量分泌物或残留的耵聍碎屑。一般可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外口,但注意不要深入耳道内部,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2、耳部防护:短时间内应避免佩戴耳机、耳塞等耳部用品,以免对外耳道产生压迫,影响耳道恢复,同时也可防止细菌滋生。不要随意用手指、挖耳勺等工具掏耳朵,防止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感染或再次形成耵聍栓塞。3、观察耳部情况:需密切关注耳部是否有疼痛、瘙痒、出血、流脓等异常情况。若出现轻微的耳部不适,一般属于正常现象,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但如果耳部疼痛加剧、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可能是外耳道损伤或感染,应及时就医。4、药物使用:如果医生开具了滴耳液等药物,应按照医嘱正确使用。使用滴耳液时,一般采取侧卧位,患耳向上,将滴耳液滴入外耳道后,轻轻按压耳屏,使药液充分进入耳道,保持侧卧姿势数分钟,以利于药物发挥作用。5、饮食注意: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耳部血管扩张,加重耳部不适。建议耵聍栓塞取出后,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耳部护理意识。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避免处于噪音较大的环境中,防止对耳部造成二次伤害。若耳部出现任何异常情况,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处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