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容易被冻伤?
冬天,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人体皮肤暴露部分血管就会收缩,如果长时间动脉收缩,循环减慢,静脉贮血多,该处原本应由新鲜血液供给的养料缺乏,就会造成该处皮肤和皮下组织受损,生冻疮或局部坏死。
当环境潮湿、身上衣服潮湿或身体出汗时,湿气本身就要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往往又冷又湿更容易造成冻伤。
宝宝的年纪小,而且宝宝的皮肤较薄,因此,宝宝冬季的防冻工作很重要。
冻疮容易发生在哪些部位呢?
一般来讲,冻疮好发于手背、手指、耳垂、耳廓、趾背、足跟等暴露部位。病变开始为暗红色边界不太清楚的局限性充血性斑块,并伴有肿胀、疼痛、发痒等,有时还会有发麻或烧灼样感觉,遇热更为明显。如果病变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斑块颜色会由暗红逐渐变成暗紫,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疱、溃疡,这时疼痛就更加明显了。
万一宝宝被冻伤了怎么办?
天寒地冻的时节,带宝宝外出玩耍时,万一宝宝出现冻伤状况(比如宝宝诉说耳朵、鼻子、脸颊、手指或者脚趾有麻木、灼伤感,皮肤呈现出白色或灰白色等),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将宝宝冻伤的部位直接放进热水中浸泡;也不要用热毛巾或是手掌按摩受伤部位;更不要把冻伤造成的水疱挑破,这样会损坏皮肤组织;也不能使用电热毯、电热煲直接给孩子冻伤的部位加热。
正确的拯救方案是,把宝宝赶紧带到相对温暖的室内,把袜子脱掉,用温热的毯子裹住宝宝的身体;给他换上舒服干爽的衣服,让宝宝喝一杯温热的水,让他从内到外暖和起来;还可以把宝宝冻伤的小手、小脚放在你的腋窝下进行“解冻”;有时候宝宝冻伤的手指和脚趾会有“粘连”现象,“解冻”之前,可以用棉花或者其它柔软的填充物将手指或脚趾慢慢分开……采取以上一系列拯救措施后,如果宝宝受伤部位的肌肤恢复正常的粉红色,则说明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已经恢复正常,否则就要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
“万一患了冻疮,不要用火烤或放在很热的水中浸泡,以免因受冻部位失去知觉而发生烫伤。”朱铭华提醒说,最好在室内按摩受冻部位,使患处血液畅通,温度恢复到自然状态。
她指出,一般容易生冻疮的人多是阳虚气虚者,末梢循环不良,不妨试一试下面的外敷和内服方药:
内服方:
当归10克,白芍10克,桂枝6克,细辛3克,炮姜10克,大枣15克,甘草6克,气虚怕冷者,加黄芪30克;局部硬结明显者加鸡血藤20克;用水煎服,每天一剂,连服两三周。
外敷法:
1.辣椒膏预防冻疮。取尖辣椒、凡士林各适量(一般用量1:4,多少看使用面积而定)。将尖椒焙干,研细粉,同凡士林搅匀备用。在严寒季节涂擦于耳郭、脸部、手背、足跟等易冻伤处,特别是上年冻伤处要提前预防。
2.干红尖辣椒10个,切碎,浸入100毫升白酒中7天,备用,用棉签蘸药液外敷。
3.取生姜1块在火中煨热,切片擦患处;或取生姜10克、大蒜10克,加水煮沸,取汁涂擦患处。
4.橘皮三四个,生姜300克,加水2000毫升,煎30分钟,浸泡涂擦并用橘皮趁热盖敷患处,每天1至2次。
5.取鲜松树针叶一大把,煎水洗浴患处,每天1至2次,3至5天可愈。
巧用丝绸治冻疮
可以用丝绸烧灰的方法来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取丝绸一块,用打火机或蜡烛点燃,不等其燃烧完全就将火熄灭,然后将其燃烧后产生的灰弄成细粉,用黄酒适量调成糊状,抹在冻疮部位。每天一次,直至痊愈。
中医将蚕茧下脚料经精炼、扯松的制成品称为蚕绵,也称丝绵或绵。蚕绵性味苦,寒。入心,肝,脾三经,《医林纂要》说其“烧灰存性敷冻疮,补龟裂。”说明蚕绵有治疗冻疮,冬季手脚皲裂的作用。丝绸是由蚕茧的丝织成的,因此,蚕绵和丝绸是一样的东西,也有治疗冻疮的作用。其实如果身边找不到蚕绵,完全可以用丝绸来代替。黄酒性温,味甘苦辛,内服外用都有活血通络、散寒、祛风的作用,可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能有效抵御寒冷刺激。因此用黄酒调和丝绸灰外用,治疗冻疮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