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新生儿溶血的两个症状

  大家通常知道,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两种血型就会在体内“战斗”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同样,如果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宝宝的身体,从而使“战场”转移到宝宝的身体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一项统计显示,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20%-30%的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即这些母亲分娩出的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新生儿溶血病。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只有不到一成的父母会到医院做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来使孩子远离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夫妻血型不合造成的,夫妻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病也很常见,浙江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每月基本上都会收治20-30名溶血宝宝。虽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占母婴血型不合的10%,但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然而,在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检测部门每个星期只有五六对夫妇前来做产前血型检查,相比庞大的生育群体,这个数字少得可怜。

  溶血宝宝易得贫血黄疸

  据了解,溶血病的症状有轻有重。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黄疸,妈妈会发现孩子的头面部或者胸腹部会出现柠檬黄一样的颜色;到了4-6天的时候黄疸更加厉害,出现一个小高峰;大约出生后10天左右黄色就逐渐消退,恢复正常,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如果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疸,进展迅速,甚至发展到全身,颜色由浅黄变成金黄色、橘黄,这个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当溶血比较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贫血,甚至“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进入了大脑后,引起手足残疾、视力障碍耳聋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这是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溶血时除了黄疸外,还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不过年轻的爸妈们也不用太担心,一般情况下ABO血型溶血症状很轻,孩子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及时进行蓝光照射和药物治疗,孩子病情都可以缓解,即使是严重的Rh溶血病,若及时进行换血,绝大多数宝宝也都能转危为安。另外,并不是宝宝患黄疸就说明有溶血病。浙医妇院吴明远主任说,一般新生宝宝中有80%左右可能发生黄疸,而其中只有小部分是因为溶血引起的。同样,溶血宝宝也不一定就会有上述症状,有些孩子直到长大成人后才发现自己与爸妈的血型是不相同的。

  母亲O型、父亲AB型婴儿最易发病

  据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不合,Rh血型系统不合。在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不合,尤其是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是AB型的时候,因为这样血型的父母生出的孩子,血型不是A型就是B型,很容易发生溶血病。

  浙医妇院新生儿科主任吴明远介绍,虽然胎儿在母亲体内依靠母亲供应营养,但是母亲和胎儿之间有一道“胎盘屏障”,这道屏障可以保护母婴血液不会“相互来往”。但是仍有少量的婴儿红细胞会渗入母体循环,由此导致了抗体产生,母亲的血液也会有少部分血液进入胎儿体内。母亲一般不会受到溶血的影响,而这两种不同的血液在孩子身体里则可能“打架”,从而引起溶血病。当然,也不是所有母婴血型不合的孩子体内都会出现“打架”现象,因为等到孩子出生之后,婴儿体内的来自母亲的带有抗体的血液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代谢耗尽,孩子很快会恢复正常。

  所以,O型血的准妈妈照样能够怀孕生孩子。不过,一些较为严重的溶血病可能会导致流产或者死胎,如果有些年轻夫妇遇到莫名其妙的反复流产或死胎时,就需要考虑是否有溶血的原因在里头。

  另外一种溶血病发生在母婴Rh血型不合,汉族人群中发生该病的几率比较小。

  把好产前和产后两道关

  如果准爸爸是A型血、B型血或AB型血,准妈妈是O型血,且有过流产史或者输血史的话,就要当心新生宝宝有无贫血以及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不要和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贫血混淆,以免耽误治疗。

  浙江省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副所长傅启华博士说,如果有ABO血型不合的可能,准妈妈在怀孕前就要做一个“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来查一查血液里抗体的情况。要是抗体的“活性”不高,准爸妈可以安心生孩子,要是抗体的“活性”很高,则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治疗来降低,现在杭州不少医院都有相应的中药治疗。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母亲抗体的“杀伤力”。

  如果已经怀上宝宝,准妈妈们要记得从16周左右开始,定期检测血液中抗体的情况,一般在四周左右一次,密切注意宝宝有否发生溶血可能。如有异常可以在孕期治疗,效果也不错。Rh血型不同的准爸妈,第一次怀孕时基本上没事,但如果有过流产或生过孩子等现象,一定要查准妈妈体内Rh抗体。若抗体阳性的“活性”很强,就不应该怀孕,否则发生死胎、新生儿严重溶血的危险性就比较大了。

(实习编辑:吴春丽)

2010-10-28 00:01: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男人瘙痒症是怎么引起的
男性瘙痒症是一种以皮肤局部或广泛瘙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皮肤干燥、不良生活习惯等;疾病因素则涉及股癣、阴囊湿疹、糖尿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皮肤干燥:皮肤干燥是男性瘙痒症的常见诱因,尤其在秋冬季节或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皮脂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瘙痒。过度清洁、热水烫洗或年龄增长导致的皮脂腺萎缩均可加重干燥症状。2、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酗酒或高脂饮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紊乱间接引发瘙痒。调整作息、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改善症状,若伴随其他异常体征需进一步就医排查潜在疾病。二、疾病因素:1、股癣: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股癣好发于腹股沟、臀部等潮湿部位,表现为环状红斑伴脱屑及瘙痒。治疗需遵医嘱外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口服伊曲康唑。2、阴囊湿疹:阴囊湿疹与局部多汗、过敏反应或免疫异常相关,表现为皮肤增厚、渗出及顽固性瘙痒。治疗以抗炎、止痒为主,可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3、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及神经病变,引发全身性或局部如会阴部瘙痒。控制血糖为根本措施,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同时可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改善症状。早期识别病因并规范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需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继发感染,必要时在皮肤科、内分泌科或消化科多学科协作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男人梅毒10个征兆
男性梅毒的征兆并非固定为10个,但确实存在多种临床表现。男性梅毒可能出现的征兆通常包括硬下疳、梅毒疹、淋巴结肿大、黏膜损伤、脱发、神经系统症状等。1、硬下疳:硬下疳是梅毒早期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在感染部位,如生殖器、口唇、舌头等出现无痛性红色硬结。这些硬结质硬如软骨,周边坚硬,表面可能迅速糜烂、溃疡,但通常不伴随瘙痒或疼痛感。2、梅毒疹:随着梅毒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在全身皮肤黏膜上出现丘疹、斑丘疹、脓疱疹等梅毒疹表现。这些皮疹通常质地较硬,无明显瘙痒或疼痛感,分布范围较广。3、淋巴结肿大:梅毒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感染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通常可移动、无压痛,并需要较长时间自行消退。4、黏膜损伤:因病毒感染,身体多个器官或组织的黏膜可能遭受损伤,比如口腔、呼吸道、扁桃体等。5、脱发:如果梅毒螺旋体侵犯毛囊,可能会导致头发呈虫蚀状脱落,多发生于颞部、顶部。6、神经系统症状:梅毒还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导致头痛、认知下降、记忆力下降、肢体不协调、感觉异常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男性梅毒的必然表现,且不同阶段的梅毒症状有所不同。若怀疑感染梅毒,建议务必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李名钊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男性非淋性尿道炎的症状有什么
男性非淋性尿道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尿道分泌物异常、尿道刺激症状、排尿异常等。若症状不缓解或加剧,应及时就医处理。1、尿道分泌物异常:在发病初期,尿道可能会出现少量稀薄的分泌物,多为浆液性或黏液性,颜色一般为透明或淡黄色。随着病情发展,分泌物可能会增多,有时会在尿道口形成痂膜,尤其是在晨起时,尿道口可能会被少量分泌物封住,出现糊口现象。用手挤压尿道时,会有分泌物从尿道口溢出,分泌物可能会变得浑浊,甚至可能带有少量血丝。2、尿道刺激症状:尿道刺激症状是男性非淋性尿道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尿急表现为突然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痛表现为排尿时尿道灼热感或刺痛感,可伴有尿道口疼痛。尿道刺激症状的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轻度患者症状轻微,重度患者症状明显。3、排尿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表现为排尿时尿流不畅,尿线变细,甚至可能出现尿滴沥的情况,即尿液不能连续成线,而是呈点滴状排出。部分患者会感觉尿道内有异物感,在排尿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有时还可能伴有尿道瘙痒感。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尿道口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不洁性行为,减少感染风险。治疗期间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同时,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性伴侣也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此外,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喝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冲洗尿道,促进病情恢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