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结膜炎家庭护理措施

  其实,宝宝此时患了“新生儿结膜炎”,这是新生小宝宝很容易感染的一种病。

  新生宝宝易患结膜炎的原因

  1.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对病菌的抵抗力太弱,以至那些对成人和大一些儿童不会致病的细菌,也可能让他们遭受感染。

  2.泪腺尚未发育完善,因而眼泪较少,不易将侵入的病菌冲洗掉,而使它们在眼部繁殖发生结膜炎。

  3.出生时,婴儿的头部要经过妈妈的子宫颈和阴道,眼部很容易因这些部位有病菌污染而被感染。如妈妈阴道的衣原体检查为阳性,从阴道分娩的婴儿70%都可能被感染,其中18%~50%会发生“新生儿衣原体结膜炎”。

  引发新生宝宝结膜炎的“罪魁”

  细菌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

  衣原体

  过去曾把它误认为是病毒,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已证明,它与细菌非常相似,因此把它列为细菌中的一个独立微生物群,引起新生宝宝结膜炎的衣原体称沙眼衣原体

  新生宝宝患结膜炎的表现

  一般多在出生后5~14天发病,表现为眼睑肿胀,睑结膜发红、水肿,同时伴有分泌物,初为白色,但可能很快转为脓性,因此出现黄白色带脓性的分泌物。发病伊始可能是一侧眼部,但随着病情发展可使另一侧眼睛受到累及,如未及时护理治疗,炎症可侵犯角膜。有的宝宝还会产生远期眼部不良后遗症,如视力受影响。

  重要提示

  孕妈妈发现白带增多并呈脓性时,或是丈夫感染了淋病,应立即去医院就医诊治。因为,宝宝如果在分娩时,眼结膜直接接触了被淋球菌感染的子宫颈部及其分泌物,就会在出生后2~4天发生“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该病感染严重时可迅速侵犯角膜,治疗若未跟进,可导致角膜发生穿孔,最终造成失明,对新生宝宝的健康危害极大。

  居家防治与护理

  ·孕妈妈如果患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一定要及时看医生,选用红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婴儿出生后即用0.5%的红霉素或1%四环素眼膏涂抹结膜,或使用眼药水滴眼以为预防。

  ·妈妈在照料宝宝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双手及衣服清洁,千万不能用不干净的手帕擦洗宝宝的脸和眼。

  ·如果宝宝眼部有分泌物,或是已患上结膜炎,请做如下护理:

  1.每次清除宝宝眼部分泌物时,切记要先用流动的清水将手洗净。

  2.将消毒棉签在温开水中浸湿(以不往下滴水为宜),轻轻擦洗眼部分泌物。

  3.如果睫毛上粘着较多分泌物时,可用消毒棉球浸上温开水湿敷一会儿,再换湿棉球从眼内侧向眼外侧轻轻擦拭,一次用一个棉球,用过的就不能再用,直到擦干净为止。

  4.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妈妈手持眼药瓶,将药水滴入宝宝的外眼角,不要滴在黑眼珠上或让药瓶口碰触眼睫毛,瓶口离眼要保持2厘米,每次2~3滴即可。滴后松开手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提上眼皮,以防药水流进腔。若双眼均需滴药,应先滴病变轻轻的一侧,经后再滴较重侧,中间最好间隔3~5分钟。

  常用的眼药水为0.25%的氯霉素眼药水;如果是淋球菌感染,选用青霉素眼药水;衣原体眼炎用红霉素眼膏,还可用0.5%的金霉素眼药水滴眼或0.1%的利福平眼药水滴眼。

  5.对宝宝用过的物品,特别是毛巾、手帕要进行消毒。

  重要提示

  如果眼部红肿明显,脓性分泌物过多及白眼球充血,一定要及时去眼科诊治,不得延误。

(实习编辑:吴春丽)

2010-10-23 00:00: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药疹过敏后会留下什么副作用
药疹过敏后可能会有皮肤损害、黏膜损伤、内脏器官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患者应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避免再次接触,防止过敏反应加重。1、皮肤损害:药疹过敏常导致皮肤出现各种皮疹,如红斑、丘疹、水疱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皮疹消退后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使局部皮肤颜色加深,影响美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长期搔抓可能导致皮肤苔藓样变,进一步加重皮肤损害。2、黏膜损伤:药疹过敏可累及口腔、眼、生殖器等部位的黏膜。口腔黏膜受损时,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溃疡,影响进食和说话;眼部黏膜受累可引起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生殖器黏膜损伤则会出现红肿、糜烂、疼痛,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生活不便。3、内脏器官功能损害:药疹过敏可能影响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例如,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肾脏受累时,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衰竭等;血液系统受影响可能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可使用温和的护肤品缓解皮肤干燥和瘙痒。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药疹一般多久消退完
药疹一般1-3周消退完。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其消退时间与药物代谢、免疫反应类型及药物特性、药疹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密切相关。药疹消退主要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免疫反应过程相关。药物半衰期决定其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多数药物在停用后5-7个半衰期可基本清除。免疫介导的超敏反应需要时间平息,IgE介导的速发型反应消退较快,而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反应消退较慢。皮肤炎症反应的消退涉及炎性细胞凋亡、炎性介质清除和组织修复等过程,通常需要1-3周完成。轻型药疹如麻疹样或荨麻疹样药疹,炎症程度较轻,组织损伤有限,因此恢复较快。适当的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速这一过程。影响药疹消退时间的因素包括药物特性、药疹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长半衰期药物如胺碘酮引起的药疹消退较慢。重型药疹因表皮广泛坏死,需要更长时间修复。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清除能力下降,药疹消退延迟;而年轻的患者由于器官、系统功能较强,药疹消退时间就会缩短。若出现药疹,建议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可能致敏药物,并尽快就医。向医生详细告知近期用药情况,以便准确判断致敏药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加重过敏反应的食物,如海鲜等。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若药疹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高热、皮肤大面积水疱、破溃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药疹子是什么样的
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也被称为药物性皮炎,通常伴有瘙痒等不适,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多样。药疹本质上是人体对药物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导致皮肤黏膜损伤。引发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生素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有的人可能初次用药就出现药疹,有的人则在多次用药后才发病。药疹症状表现多样,轻型药疹可能仅出现散在红斑、丘疹,伴有轻微瘙痒,类似常见的皮肤病。固定型药疹常在皮肤特定部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晰,再次使用致敏药物时,在同一部位会再次发作且症状加重。而重型药疹病情凶险,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肤会出现大面积水疱、表皮松解,像烫伤一样,伴有高热、黏膜糜烂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一旦怀疑药疹,首先要停用可疑药物,再遵医嘱进行治疗。对于轻型药疹,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膏减轻炎症。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能有效控制过敏症状。若为重型药疹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可能会使用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磷酸钠等糖皮质激素进行系统治疗,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如果出现疑似药疹症状,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日常用药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有药物过敏史要告知医生。用药过程中若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瘙痒等异常,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避免随意使用来源不明或成分复杂的药物,降低药疹发生风险。
任守臣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有副作用吗
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是存在副作用的。药物治疗是多动症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虽能有效改善症状,但不可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家长及医护人员需充分了解,权衡利弊,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目前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兴奋剂,如盐酸哌甲酯;另一类是非兴奋剂,如盐酸托莫西汀。兴奋剂类药物常见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可能导致儿童进食量明显减少,影响营养摄入与身体发育;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干扰正常睡眠节律;还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如烦躁、焦虑不安等。非兴奋剂药物部分儿童用药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像恶心、呕吐、腹痛,影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也有一定几率导致头晕、乏力,使儿童日常活动耐力下降;少数还会出现肝酶升高,影响肝脏正常代谢。不同个体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儿童可能仅出现轻微不适,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身体适应,副作用减轻或消失;但有的儿童反应较为强烈,副作用给生活学习带来较大困扰。并且,药物副作用的发生还受剂量、用药时长等因素影响,剂量越高、用药越久,出现副作用风险相对越大。建议家长务必带儿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评估诊断,由医生依据儿童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选择合适药物与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身体、情绪、学习等各方面变化,定期复诊,一旦发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策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