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怎样早期发现宝宝脑瘫?

  小儿脑瘫脑性瘫痪,是指从母亲妊娠期开始到孩子出生1个月之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小儿脑瘫症状多在婴儿期出现,一般在6个月左右就会有明显的异常。有的孩子在新生儿期即会出现一些迹象,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和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障碍、视力异常、听力减退、语言障碍、癫痫及认知行为异常等表现。

  小儿脑瘫发生原因较复杂,约有80%以上的病儿可追查出较明确的致病原因。但仍有15%~20%发病原因不清楚。直接的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

  出生前:母亲怀孕早期感染过风疹带状疱疹、流行感冒等病毒;母亲怀孕期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等。

  出生时:足月出生的婴儿脑部受损伤;难产造成的婴儿头部损伤;婴儿呼吸道窒息;早产儿体重不足2500克;婴儿重症黄疸

  出生后:脑部感染如脑膜炎;感染引起的高烧或腹泻引起的脱水

  怎样早期发现孩子患有小儿脑瘫?

  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小儿在不同时期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经常居家测试孩子的运动能力,并了解小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这样,当孩子有了问题时就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1、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28天以内的婴儿。小儿脑瘫在新生儿期一般没有明显表现,不容易被发现。但如果父母注意观察,有些迹象还是可早期发现的。

  正常新生儿能力:

  * 觉醒状态时能注视物体,并追随物体移动方向,尤对颜色鲜艳的物体更容易表现出兴趣。

  * 对光较敏感,遇到强光刺激会闭眼。听力很好,如在耳边轻声呼唤会把头转向发声方向,有时还会用眼去寻找声源。

  * 触觉很灵敏,尤其是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会出现眨眼、张口、缩回手足等动作。

  * 虽然运动多属无意识和不协调,但很爱动,近满月的新生儿被抱起时,头可维持极短时间直立位,如把手指或玩具放入手掌心会抓得很紧,不轻易松手。

  * 出生后即有与环境互动、与成人互动的能力,会追随大人说话或微笑,会用哭叫唤起大人的注意。

  脑瘫新生儿表现:

  * 脑瘫患儿上述行为能力明显缺欠,好像对周围一切都没有兴趣,反应性很差,动作明显减少,就连吸吮能力都很差,经常出现呛奶。

  * 如果请医生检查,还会发现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减弱,或根本不出现。

  2、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天到1周岁的孩子。一般到了婴儿期,随着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脑瘫的许多症状陆续表现出来。首先,最容易发现的是运动发育落后,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姿势或动作,有的孩子出现智力发育落后等表现。民间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叫做“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是对婴儿时期运动行为发育规律的粗略概括。

  正常婴儿能力:

  * 1-2个月时,仰卧会用脚踢东西,抱起时试图把头维持直立,递玩具时可无意识的抓握片刻。

  * 3-4个月时,俯卧能较稳抬起头,会用双肘支撑上身,头可随意转动,还可翻身,抱着立起时两腿已能支撑身体。

2010-08-02 00:50:00浏览1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轻度自闭症的表现症状都有哪些
轻度自闭症主要有社交障碍、语言发展迟缓、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表现症状。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会对个体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1、社交障碍: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较为被动,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例如在集体活动中,通常是独自玩耍,不理会其他孩子。对社交互动的兴趣较低,不擅长主动发起或维持对话,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不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如轮流说话、分享玩具等,难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2、语言发展迟缓:此类患者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可能落后于同龄人。可能说话较晚,或者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词汇量有限、语句简单、表达不够清晰准确。在语言理解方面,可能对一些抽象概念、隐喻或幽默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在对话中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3、重复刻板行为:轻度自闭症患者会经常出现一些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通常是无目的的,且会在不同场合频繁出现。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强烈的偏好,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等,很难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或干扰。4、兴趣狭窄:患者还可能对周围的事物兴趣范围较为狭窄,其只专注于少数特定的事物或领域,如只对数字、字母、某种交通工具等感兴趣,而对其他常见的儿童活动或兴趣爱好缺乏兴趣。这种狭窄的兴趣表现得较为极端,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特定的事物上,对其他方面的信息则关注度较低。对于有轻度自闭症表现的个体,建议尽早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干预。干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语言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同时,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也非常重要,例如提供结构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其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利培酮,可用于改善自闭症患者的一些行为问题和情绪症状。但药物治疗需谨慎,应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倒退型自闭症一般几岁出现
部分倒退型自闭症会于3-6岁出现,此阶段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复杂的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致使孩子原本已获得的技能发生倒退。大脑神经连接在3-6岁时仍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这个时期,大脑会进行突触修剪,去除冗余的神经连接,以优化大脑功能。然而,患有倒退型自闭症的孩子,大脑神经连接可能出现异常的修剪过程。一些原本支持语言、社交和认知发展的神经连接被错误修剪,可能导致已形成的技能受损。如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在这一时期出现紊乱,而前额叶皮质对语言表达、社交行为的调控至关重要,连接异常可能使得孩子在语言沟通和社交互动方面的能力逐渐减退。3-6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学校,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这一变化对部分孩子而言可能成为诱发倒退型自闭症的重要因素。学校的集体生活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以及新的规则和要求时,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当压力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就可能导致其行为和情绪出现异常。同时,学校生活节奏快,孩子可能无法获得像家庭中那样细致的情感关怀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这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其在社交、语言等方面的技能出现倒退。一旦怀疑孩子出现倒退型自闭症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和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成长环境。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子有自闭症要怎样治疗才正确
自闭症(孤独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和中医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自闭症儿童的某些症状,如冲动、多动、强迫行为等。常用的药物包括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匹莫林)、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和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自闭症,且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和指导。2、行为矫正:行为矫正被认为是自闭症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用行为分析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治疗方法,通过正向强化、分步教学和泛化等原则,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正常行为,减少异常行为。此外,早期强化行为干预针对2至5岁儿童,通过高强度的个性化训练,显著改善其语言能力、社交技能和适应性行为。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也非常重要。3、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自闭症主要采用推拿、针灸等方法。推拿按摩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抵抗力。针灸则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改善患儿的语言功能和睡眠障碍。此外,中医还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症状,采用中药方剂进行调理。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建议家长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行为矫正需要长期坚持,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训练过程,配合专业人员进行家庭干预。中医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需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同时,家长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理解和支持孩子,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孩子眼神不对视就是自闭症吗
自闭症通常是指孤独症。孩子眼神不对视的情况下,若同时伴有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刻板行为等典型症状且持续存在,很可能是孤独症;若仅为阶段性或因其他短暂因素导致的眼神不对视,则通常不是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等。患者大脑对社交信息的处理存在异常。通常情况下,孤独症孩子缺乏眼神对视的主动意愿,还会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缺陷,如很少对他人的呼唤做出回应,不主动与他人分享兴趣或喜悦,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患者还可能说话较晚,或在语言表达、理解上存在问题,如语言单调、重复话语、难以理解隐喻等。同时,患者常出现重复性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且兴趣范围狭窄,对某些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经专业医生通过多种评估工具,如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等综合评估后,可诊断为孤独症。一旦确诊,治疗通常以教育干预为主,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通过系统训练,改善孩子的行为和社交技能。药物治疗方面,对于伴有严重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药物,改善症状。然而,孩子在发育期可能因认知发展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眼神对视不稳定,但这并非孤独症,一些暂时性因素也可能引起孩子眼神不对视,如近期受到惊吓、身体不适、处于陌生环境感到紧张等。当孩子身体不适时精神状态不佳,减少眼神交流,待身体恢复后,眼神对视可恢复正常。若孩子因新到一个环境,感到害怕或好奇周围事物,可能短暂性地较少与他人眼神对视,适应环境后便会改善。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不伴有孤独症的其他核心症状,社交互动基本正常,语言发育符合年龄阶段,也无重复刻板行为,随着成长或不利因素消除,眼神对视问题会自然解决。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指标。为孩子创造丰富、安全的生活环境,鼓励其与同龄人互动交流,培养社交能力。若发现孩子存在发育异常,不要盲目猜测,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