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儿发热有哪些常见的外治法?

  小儿发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现介绍几种小儿发热的外治法:

  药浴疗法:青蒿、板蓝根、大青叶、千里光、野菊花各100克,麻黄、细辛、苏叶、荆芥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患儿全身。每日2~3次,每日一剂,连续2~3天。此法可清热解毒,宣肺理气。

  足浴疗法:香薷、苏叶、荆芥、防风、藿香各15克,菊花、葱白、生各30克,豆卷20克,连翘10克。共煎水取汁2000毫升左右,将患儿双足置盆中,待温度适合时,首次加药液于小儿踝关节上下,再加食醋50毫升,后每隔10~15分钟加药液一次,每次约200毫升,直至药液浸没小腿肚,约为40~60分钟。每日一次,每次一剂,连续2~3天。此法可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敷足疗法:吴茱萸、山栀各20克。共研细末,食醋调为糊状,敷于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4小时换药一次,连续2~3天。此法可清热平肝,引热下行。

  敷脐疗法:柴胡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肚脐处,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连续2~3天。此法可升阳解郁,解表清热。

  纳鼻疗法:鲜青蒿、金银花、黄芩、板蓝根、辛夷花各30克,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50克,用沸水浸泡30分钟后,去渣取液滴鼻。每次2~3滴,双鼻交替使用,每日3~5次。此法可清热解毒,宣肺清热。

(实习编辑:吴春丽)

2010-07-30 00:25:0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绞痛的中医外治法有哪些
心绞痛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针灸治疗、耳穴压豆、刮痧、拔罐、中药熏洗等。1、针灸治疗心绞痛在中医上称为胸痹,多由情志失调、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原因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部疼痛、胸部憋闷、心慌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针灸内关、神门、三阴交、厥阴俞等穴位,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2、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通过刺激耳部的穴位以及神经,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耳穴压豆的方法来治疗胸痹。3、刮痧刮痧属于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刮痧器具以及相应的手法,蘸取刮痧油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擦,从而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者暗红色出血点等,能够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也可以用于改善胸痹引起的不适症状。4、拔罐拔罐属于一种以竹条、玻璃罐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式产生负压,吸附于体表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血,能够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也可以用于改善胸痹引起的不适症状。5、中药熏洗中药熏洗主要是将中药熬成汤剂,加入温开水后进行熏洗,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当归、黄芪等中药进行熏洗,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若患者不适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手部外治法治疗低血压的穴位是哪些
不存在手部外治法治疗低血压的穴位这种说法。通常情况下,患者可以按揉百会穴、关元穴、太渊穴、涌泉穴、劳宫穴等穴位改善低血压。若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1.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按摩此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压。 2.关元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方3寸处。刺激此穴有助于调节气血,改善低血压症状。 3.太渊穴 太渊穴位于足底部,屈足卷趾时,在足心中侧缘,赤白肉际与舟骨粗隆之间的凹陷处。该穴位为肺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活血通络、宣肺止咳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低血压的情况,并且伴随胸闷气短、头晕耳鸣等症状,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艾灸的方式进行调理,从而促进体内气血运行,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4.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板中央偏下的凹陷处。经常按摩此穴可增强体质,提升血压水平。 5.劳宫穴 该穴位位于手掌心,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后中指尖处即是。按摩劳宫穴具有清热养阴、宁神镇静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升阳固脱的作用。如果患者存在低血压的情况,并且伴随头痛、头晕等症状,则可以通过按摩劳宫穴的方式进行改善。 以上穴位均需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可自行盲目施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辅助提升血压。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足部外治法治疗腿无力的穴位有哪些
足部外治法治疗腿无力可采取按摩涌泉穴、刺激太溪穴、按揉昆仑穴、艾灸申脉穴、点按丘墟穴等穴位。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按摩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该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日2-3次。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按摩该穴位可以起到滋阴降火、强壮肾阴的作用,从而缓解腿无力的症状。 2.刺激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刺激该穴位可以起到补肾益气、强健腰膝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腿无力的情况。用手指指腹轻柔地按压太溪穴,力度以产生酸、胀、麻等感觉为宜,但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损伤。可以先顺时针按揉 30 圈,再逆时针按揉 30 圈,每次按揉持续 2 - 3 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刺激。 3.按揉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后方,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患者可选择坐位或仰卧位,找到脚踝后,逐渐用力按压并进行小幅度的揉动,力度适中,以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度。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按揉该穴位可以起到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于缓解腿无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艾灸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在外踝直下5寸处,可使用艾条悬灸或隔姜灸该穴位,每次约10-15分钟,每日1-2次。申脉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和八脉交会穴之一,艾灸该穴位可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改善腿无力有一定的效果。 5.点按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点按时可用拇指指腹按压该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日2-3次。丘墟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点按该穴位可以起到疏肝利胆、强健筋骨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腿无力的症状。 在进行足部外治法治疗时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并穿着合适的鞋子以减少摩擦和压力。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发热嗜睡正常吗
小儿发热嗜睡多是不正常的,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的。1、环境因素如果小儿的睡眠环境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出现身体乏力、嗜睡等症状。通常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建议家长注意小儿的睡眠环境温度,避免温度过高。2、药物因素如果小儿发热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药物,可能会出现身体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通常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一般在停药后,症状会逐渐缓解。建议家长注意小儿的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3、疾病因素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出现感染,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身体温度升高。如果发热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快,容易引起身体疲劳,从而出现嗜睡的症状。建议家长多喂小儿喝温水,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缓解症状。必要时,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小儿服用布洛芬颗粒、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除上述内容外,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缺铁性贫血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多观察小儿的身体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严重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