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增强小孩免疫力 安全过暑假

  【活动和规律性体育运动】

  活动与体育锻炼不是一回事,体育锻炼是运动,比活动的强度大,内容也要求高。

  每个儿童活动的内容和强度是不一样的,可选择的活动内容很多,爸妈可以根据宝宝的体质情况,选择宝宝乐于接受的活动内容。

  宝宝每天还要有20~30分钟的体育运动,这种运动建议在晚饭后半小时进行,有助睡眠和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日生活制度的内容包括:休息、睡眠、饮食、学习、活动和运动等。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会达到既能提高免疫力又能促进生长发育的双重目标!

  【夏季按摩小孩掌心】

  小儿的小横纹上有劳宫穴,这个穴位通心脏,如果每天在睡前,顺着这个小横纹给小儿按摩一次,会有安神的作用,对于胆小的小儿很有效。经常按摩这个小横纹,还可以提高小儿免疫力,减少得和支气管肺炎的机会,而且在因肺和支气管,肺部出现干湿性罗音时,按揉这道小横纹,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在夏季,适宜给小儿每天按摩这个横纹,因为对于心火偏盛的小儿来说,正好可以起到降心火、因火气重导致中暑的作用。

  在夏季,适宜给小儿每天按摩这个横纹,因为对于心火偏盛的小儿来说,这种按摩,正好可以起到降心火、因火气重导致中暑的作用。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结构】

  宝宝的饮食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靠爸妈有意识地养成,宝宝的健康饮食行为主要包括饮食多样化、饮食成分合理搭配,饮食有规律性。

  多样化饮食:1岁以后的宝宝逐渐要和成人一样,从食物中得到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不同的食物所含营养素成分是不同的,没有哪种食物可以包括宝宝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因此爸妈要给宝宝提供多样化的饮食。

  合理搭配饮食:即荤素搭配、色泽搭配、品种搭配合理化。这要求爸妈在给宝宝准备食谱时,要讲究艺术性,增加宝宝对食物的兴趣,乐于进餐,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讲究进餐情绪:心情欢快能刺激食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干扰素明显增加,免疫功能增强;相反,宝宝则精神紧张,情绪压抑,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营养吸收。

  重视早餐:因为早餐能补充宝宝夜间的能量消耗,提供上午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尤其是大脑需要的能量。不吃早餐会损害大脑,使宝宝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降。

(实习编辑:吴春丽)

2010-07-23 00:16:00浏览1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8岁儿童下面有异味是什么原因
下面一般指的是阴部。8岁儿童阴部有异味多考虑不注意个人卫生引起的,也可能是喝水比较少、尿道炎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不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大小便以后不能及时清洗,也不能每天更换内裤,尿液或粪便可能会残留在局部从而出现有臭味的现象。可以通过温水清洗的方式进行改善,清洗完以后还要及时更换内裤。2、喝水比较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喝水比较少,可能会使尿液浓缩,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味道更加浓重,排尿以后会有残留的尿液粘在内裤上,从而出现阴部有难闻的气味。可以通过多喝水的方式进行改善,也需要适当吃一些水分含量比较高的水果,比如梨、西瓜等。3、尿道炎通常是淋球菌或非淋球菌进入尿道部位引起的炎性疾病,如果接触了带有致病菌的毛巾或浴盆,可能会受到传染。在炎症的刺激下容易出现上述症状,还会伴随尿道刺痒、尿痛等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温水清洗的方式进行改善,有助于缓解症状。另外,不排除与外阴炎有一定关系。可以到医院通过医生查体、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进行判断,查明原因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吴泽霖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免疫性疾病有哪些
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为遗传性,由基因缺陷导致免疫功能损害,如X连锁无病种球蛋白血症、慢性肉芽肿病、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病情发展,改善预后。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生后不利环境造成的免疫系统暂时性功能失调。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细菌病毒感染、肿瘤和血液病等。因病情较重,抗HIV病毒、化疗放疗等治疗难度较高,治愈率相对较低。而蛋白质-营养不良、呼吸道感染等造成的免疫缺陷,在经过营养补充、抗感染等纠正不利因素后,免疫功能即可恢复。 3、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强烈,引起组织严重破坏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等。在发现病情后要及时就诊,并且严格按照医嘱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减慢发展,一般总体预后相对良好。缓解病情的药物有硫酸羟氯喹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糖皮质激素药物有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 若怀疑出现免疫相关的疾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陈剑锋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增强儿童免疫力的药物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增强儿童免疫力的药物有很多,比如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维生素AD滴剂等,服用药物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属于一种免疫调节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也可以用于治疗湿疹、血小板减少、慢性皮肤黏膜念珠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疾病。2、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是一种免疫调节药,主要成分是猪脾脏中提取的多肽,可以用于治疗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匹多莫德口服溶液匹多莫德口服溶液是一种免疫调节药,可以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比如呼吸道反复感染、带状疱疹、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等。4、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是一种矿物质补充剂,可以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等。5、维生素AD滴剂如果身体缺乏维生素,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维生素AD滴剂,可以促进钙吸收,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吃鸡蛋、鱼肉、苹果、橙子等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身体免疫力。如果服用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要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李洪伟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支气管咳嗽,咳痰有血丝
儿童支气管咳嗽,咳痰有血丝可能是空气干燥、过敏性咳嗽、支气管扩张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空气干燥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空气比较干燥,会导致咽喉部位的黏膜水分蒸发,使咽喉部位的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咽喉部位干痒、咳嗽等症状,如果咳嗽比较剧烈,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家长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改善空气湿度,同时让儿童多喝水,有助于缓解症状。2、过敏性咳嗽如果儿童吸入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等,会导致气道黏膜出现过敏反应,引起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出现咳嗽、咳痰、有血丝等症状。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儿童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以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3、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一般是由于先天性支气管发育异常、肺部炎症等原因导致,由于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扩张,导致支气管变形,从而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儿童症状比较严重,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除此之外,此类症状还可能是肺炎、肺结核等原因导致,建议家长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儿童肛周瘙痒怎么办
儿童肛周瘙痒可能是饮食不当、卫生习惯不良、肛周湿疹、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饮食不当 如果儿童平时吃了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就可能会刺激到肛门周围的皮肤,从而出现瘙痒的症状。儿童平时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可以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西红柿等,有利于改善症状。 2、卫生习惯不良 如果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时间不更换内裤,或者是不及时清洗肛门部位,就可能会导致该部位的皮肤出现瘙痒的症状。建议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使用温水清洗肛门部位,并及时更换内裤。此外,儿童在排便后也要及时清洗肛门部位,以免粪便残留。 3、肛周湿疹 如果儿童长时间处于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就可能会导致肛周部位的皮肤出现湿疹,进而引起瘙痒、疼痛等症状。儿童要避免抓挠患处,以免加重病情。此外,儿童还可遵医嘱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醋酸曲安奈德乳膏等药物治疗。 4、真菌感染 如果儿童肛门部位的皮肤受到真菌感染,也会引起瘙痒、红肿等症状。儿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克霉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 5、寄生虫感染 如果儿童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就可能会导致肠道出现寄生虫感染,进而出现肛门瘙痒、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儿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阿苯达唑片、甲苯达唑片等药物来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儿童的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炸鸡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