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所以,有不少新生儿病房采用对存在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办法来预防潜在的可能感染。
我院在2007年5月以前也是采用这种办法,之后联合化验室采用C反应蛋白筛查法指导抗生素的选择性预防。为了评价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对我院前后各一年不同方法预防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011例患儿,以2007年5月1日我院新生儿科开展C-反应蛋白筛查为界,按随机数表的方法把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的546例列入选择预防组。普遍预防组对所有入院的患儿列入普遍预防组,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的546例列入选择预防组。
普遍预防组对所有入院的患儿,只要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均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其中有456例应用抗生素,使用率98.1%;选择预防组按照高危因素加C反应蛋白≥4mg/L(我院所采用正常值标准为0~4mg/L)的方法选择性应用抗生素[1],其中有336例应用抗生素。
观察的高危因素有:(1)胎膜早破≥6h;(2)羊水Ⅱ~Ⅲ度污染;(3)窒息。以临床有感染性疾病表现而收住院的患儿亦在观察之列。
1.2 检测方法 2007年5月1日起入院的患儿至少检查2次C反应蛋白,第一次为入院时急查,第二次为即将出院时,均采末梢血,检测仪器用Quck Read CRP仪,将CRP异常值定为≥4mg/L。
1.3 抗生素的使用方法普遍预防组的新生儿入院时即常规给予头孢唑肟钠100mg/(kg*d),分两次静脉滴注,如明显有感染而效果不明显者调整为其他抗菌药物;
选择预防组的患儿,存在高危因素(胎膜早破≥6h、羊水Ⅱ~Ⅲ度污染、窒息等)同时伴有入院C反应蛋白≥4mg/L的情况下应用抗生素;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出现临床感染症状的患儿亦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有明确感染的患儿进行血培养的药敏试验并作相应的药物调整。
1.4 资料统计对两组患儿在出院前发生的所有细菌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必须具有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实验室的检验依据。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而CRP<4mg/L的未使用抗生素病例,统计其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因素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高危因素的分布比较,在胎膜早破和窒息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羊水污染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发生率的比较普遍预防组和选择预防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抗生素应用方法在人均药费、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在平均药费、平均住院天数、腹泻、红臀及鹅口疮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选择预防组中CRP<4mg/L未使用抗生素病例的感染率选择预防组中CRP<4mg/L共230例,未进行抗生素预防治疗,经临床观察其中仅有12例出现临床感染症状,感染发生率5.21%,其中主要分布在存在羊水污染这一高危因素的人群中。 3 分析新生儿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孕母和(或)自身的各种原因,如产道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早产、双胎等,使得自身处于高危环境中[3]。对于这些高危患儿,如果没有明显感染的证据而全部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一直存在争议。
如果不对有潜在的感染的患儿进行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就会使潜在的感染发作从而殆误患儿的病情,但是如果不加区别的对入院的患儿都给予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就会加大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关研究表明,成人药物不良发生率为6%~17%,小儿与成人一致,但新生儿组却高达24.5%。
因此,给刚入院的患儿普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做还可以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使得细菌耐药的情况更加严重。
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新生儿抗生素应用指南。国外的相关指南提示我们,母亲孕期有绒毛膜炎、早产儿、胎膜早破18h的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的机会增加,可用相应抗生素预防。
但是我国孕妇产道GBS的定植率低[4]大多数基层医院不把绒毛膜炎作为常规筛查,也没有开展病原学检测,因此,儿科医师很难在患儿出生前后短时间内作出新生儿感染的判断。本文就是探讨以新生儿相关高危因素联合CRP筛查结果来指导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问题。
对于入院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普遍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可使患儿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5],继而出现红臀。另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红臀的发生与广谱抗生素长时间应用有密切关系[6]。
这样就延长患儿的住院天数,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广谱抗生素在新生儿病区的普遍使用使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明显增加,真菌感染(如鹅口疮)发生机会亦会增加。据相关文献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达24.5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7]。
本文之所以采用高危因素如CRP≥4mg/L才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因为CRP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抗生素的应用,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抗生素使用与否的指标[8]。
因为单纯的高危因素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感染,CRP检测对病毒感染不敏感,提示细菌感染时CRP才升高,病毒感染时CRP并不升高[9]。
本文结果显示,选择预防组中CRP<4mg/L的230例病例,未进行抗生素预防治疗,临床观察仅12例出现临床感染症状,感染发生率5.21%,明显低于抗生素预防组,说明CRP检测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抗生素使用与否的指标。
本文对高危因素分布无明显差异的两组病例,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抗生素应用标准,但是感染的发生率并无明显的增加,相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红臀、鹅口疮等抗生素相关性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了细菌耐药发生的可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鸿利.实验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7-318.
[2]Festin M.胎膜早破的抗生素应用:RHL评论(最新修订:2003年6月14日)[S].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
[3]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7-359.
[4]魏克伦,杨于嘉,译.新生儿学手册[M].第5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社,2006:505-510.
[5]段秀芬,武月华,翟普英.抗生素治疗对缺氧缺血型脑病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7(16):1183-1183.
[6]严艺,周广玲,赵美玲,等.新生儿红臀与局部霉菌感染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62-263.
[7]张小莉,张香莲,张青,等.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 (1):60-61.
[8]李琪.CRP在新生儿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33):66-67.
[9]刘克红,吴冬芳,熊斌,等.新生儿感染时血清SAA、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新生儿科杂志,2002,17(5):211-213.
(实习编辑:张丽娟)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儿童医院 内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隔离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儿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佛山南海区九江镇儒林西路50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澄城县青年路北侧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民营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市中路42号
三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崇州市崇阳镇唐安东路18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四平市铁东区北市场街南二街209号
三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北京东路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