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neonatal hypoxia-ischemic ence -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内各种因素引发新生儿脑血流灌注不足和低血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涌入,市级医院儿科中本病病例巨增,而CT特别是已经在市级医院中普及的螺旋CT不但有助于HIE的明确诊断,同时在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3月临床和CT确诊的HIE患儿共100例,探讨螺旋CT诊断HIE在市级医院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3月经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HIE的患儿共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 h~30 d。临床表现多有嗜睡、反应差、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CT使用我院日立Pronto型螺旋CT,层厚7 mm,层距7 mm,扫描时间1 s,采取患儿熟睡或者口服水合氯醛的方法制动。CT图像经由科室2位主任医师分别阅片后汇总结果。
1.2 HIE分度
根据相应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将HIE按照如下标准进行分度,①轻度:脑实质内散在显示的局限性低密度影,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分布于≤2个脑叶,多见于额叶,其次为顶叶和枕叶的白质区;脑室、脑池、脑沟正常;个别病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少量硬膜下出血,典型特征为围绕于侧脑室前角、后角、三角区外侧的白质区域内面积不等、非对称的斑片状低密度影。本组共26例,占26%,其中,合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下出血3例。②中度:前述低密度影的分布超过2个脑叶,但不累及全部脑叶。
常见于大脑半球的额、顶叶,病变区域灰白质分界不清,可伴有邻近脑池、脑沟变窄或消失,侧脑室对应部位可受压变窄。本组共41例,占41%,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小脑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4例。③重度:大脑半球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区尚有正常密度;侧脑室受压变窄;部分第三脑室变窄,幕上脑池、脑沟变窄或消失。常合并颅内出血。本组共33例,占33%,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脑室出血5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实质内出血2例。
2结果
本组轻度HIE 26例,占26%,其中,合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下出血3例;中度HIE 41例,占41%,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小脑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4例;重度HIE 33例,占33%,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脑室出血5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实质内出血2例。
3 讨论
3.1 HIE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度依据
新生儿大脑是其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其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两者都需要通过正常的血液循环不断供应。若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缺血低氧状态,机体内会出现器官间的血液再分配以保证脑组织的供血,如果病因持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就会失去作用导致脑血流的灌注下降。此时出现第二次血流重新分布: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量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