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解读新生宝宝八种生理状态

  刚出生的小宝宝又柔又嫩,身体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新妈妈时不时地就被他们的样子吓一大跳,十万火急地跑去看医生,但往往都是虚惊一场,经常让新妈妈喜泪交加。看来做妈妈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新生的小生命就宛如一本深奥的书,需要新妈妈认真地来解读。

  宝宝的呼吸有些“不对劲”

  小宝宝睡觉了妈妈赶快抓紧时间休息。过了一会儿,无意间发现宝宝出气有些不对劲,好像在用肚子出气,而且一阵快一阵慢,一会儿深一会儿浅,有时甚至不出气了。妈妈吓坏了,宝宝这是怎么了?

  妈妈不必惊慌,这是新生小宝宝的正常情况,因为他们的鼻腔、咽部、气管和支气管都比较狭小,加之胸部的肌肉不够发达,肺部的弹性组织发育也不完全,所以,小宝宝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而宝宝的胸廓运动较浅,表现为呼吸时肚子一鼓一瘪的,看起来好像在用肚子呼吸。而且,小宝宝每次呼气或吸气的气量都很少,但他们新陈代谢非常旺盛的身体却需要大量的气,因此,小宝宝只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弥补,大约每分钟35—4次。但是大脑的呼吸中枢发育还不够舰群,不能很有节律地控制呼吸频率,因此宝宝的呼吸深浅交替,快慢不匀,甚至有时暂停5—10秒钟,这种不规则的现象在入睡后会更为明显。

  专家叮嘱:

  A.如果小宝宝的呼吸每分钟超过60次,则可能患上了新生儿肺炎,应及时去看医生。

  B.小宝宝脸色青紫、脸色不好看,或口吐泡沫,也应及时看医生检查。

  C.小宝宝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所以不要把腹部束缚得太紧,以免影响呼吸。

  宝宝的身体抖动

  妈妈好几次在给小宝宝洗澡或者换衣服时发现,宝宝的手、胳膊以及腿在颤抖着,有时小下巴也抖动。糟了!宝宝是不是有癫痫?要不就是缺钙抽筋,慌得妈妈赶快找医生。

  其实,这种现象既不是癫痫,也不是缺钙,而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小宝宝的大脑组织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控制肌肉的功能尚不健全,而处于从属地位的皮质下中枢及脊髓,在功能上却相对地较为完善,因此小宝宝的动作均是通过它们来完成的,并没有完全受到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质的控制。只有通过大脑皮质控制的运动才能达到最稳定、最协调,而且是有目的的运动。所以,小宝宝常出现无目的、不自主的肌肉抖动。但是随着大脑功能的逐渐完善,小宝宝就会出现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这种不自主的抖动则会慢慢消失。

  专家叮嘱:

  在寒冷季节要注意给宝宝保暖,以免他受冷后抖动得更厉害。

  尿布上出现血迹

  妈妈在给刚出生几天的宝宝换尿布时,发现上面却有红色的东西,仔细辨认,原来是血迹,太可怕了!这是怎么搞的?

  医生看后告诉妈妈不用着急,虽然确实是血液,但宝宝并不是有病,宝宝妈妈子宫里时,受胎盘的影响,雌激素保持在一定水平。这种激素可刺激女婴的生殖道黏膜增殖,出现充血。当脐带被断掉后,由于从妈妈身体获得雌激素的来源中断,所以使激素浓度随之骤然减少,通常在出生后的3—5天下降到最低水平,因此失去了对生殖黏膜的支持作用,子宫内膜因此脱落,引起出血,形成类似成年女性那样的月经。通常称它为“假月经”。

  由于出血量很少,一般过几天就会自然消退,所以无须去找医生诊治,可以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轻轻拭去。

  专家叮嘱:

  A.不能在局部贴敷料或敷药,这样反倒容易引起刺激和感染。

  B.如果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去看医生,以便早排除新生儿血性疾病。

  皮肤上出现大理石状斑

  妈妈时常宝宝的身体、胳膊和腿上,发现犹如大理石般、略带蓝色的花斑条纹,尤其是温度低的时候更为明显,不知因何而起?

  正常情况下,人的皮下深处分布着很多细小的血管丛,用来调节温度变化,因此这些血管网对温度是非常敏感的。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这些深处的血管丛就会收缩,使得管腔变小,血流变得缓慢,因而使这些血液滞留在表浅的静脉血管丛中。因静脉血中氧含量较低,所以血液的减色发暗、发蓝、由于宝宝的皮肤非常薄,所以从外观上就可看到暗蓝色的网状花斑条纹。

  专家叮嘱:

  当宝宝有某些内在的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这种花斑条纹,因此,在排除了问低使皮肤受冷的情况后,如果花纹仍然不消失的话,应带宝宝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宝宝哭时脸色又黑又紫

  来看望宝宝的人们都夸奖他,白白胖胖长得真可爱,妈妈听了心里乐滋滋。可宝宝每次一用力哭时,脸色马上就像换了一个人,又黑又紫,叫妈妈心里直担心,宝宝会不会心脏有问题?

  赶紧向医生请教,医生检查后告诉妈妈无须太紧张,宝宝哭的时候脸色黑紫是正常的。因为脸上的颜色取决于血液中氧的含量的多少,氧含量高脸色显得红润,反之则暗。而血液中的氧气完全来自于肺部的呼吸,吸气时,将空气中的氧大量吸入到血液中,呼气时则将身体内的代谢废气二氧化碳排出。当宝宝大哭时,拖长了呼气时间,吸气时间变得非常短,因而只有很少的氧气进到血液中,然而,身体由于剧烈哭泣而消耗氧的量却比平常倍增,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锐减,宝宝由此脸色变得黑紫。

  专家叮嘱: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不能剧烈哭泣,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缺氧,这样很危险。

  宝宝总是一惊一乍

  刚出生的小宝宝,家里或外面一有动静,他马上身体一激灵,睁开眼睛,身体似乎还有些震颤,胳膊和腿都往外伸展,然后把两只胳膊交叉抱在前胸,在把胳膊松开时常伴有啼哭,但在数秒钟后即会消失。那样子就好像受了惊一般,妈妈担心宝宝的神经有问题,问医生是否要治疗。

  新生的小宝宝在睡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其实这就是人类的本能性自我保护,用来防御外界的伤害。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全,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有形成,受到外界声音的刺激后,并不能像成人那样在大脑皮层集中定位。而是使刺激同时波及到由大脑控制的四肢肌肉神经纤维上,使兴奋“泛化”,因此引起胳膊和腿的动作和抖动。3—4个月后,随着宝宝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逐渐成熟,对刺激就不会这么敏感了,这种保护性反应会慢慢消失。在宝宝出现惊跳时,妈妈只要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一个部位,都可使他安静下来。

  专家叮嘱:

  A.宝宝过了4—5个月后还出现惊跳反射,应及时去医院做神经系统的检查。

  B.需要与新生儿惊厥区别开来。惊厥的表现为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地眨眼,反复做吸吮动作,脸部肌肉颤动,伴呼吸不规则及皮肤青紫,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赶快看医生。

  体重反而下降了

  宝宝出生一周了,妈妈想知道他又长了多少克,于是用婴儿体重计称了称,不由得大吃一惊,宝宝非但没长,反而比出生时体重下降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没有喂养好宝宝?可全家人都在兢兢业业地照料着宝宝的饮食,宝宝好像也吃得挺好的,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宝宝在出生后要排出胎便和尿液,还会吐出一些在出生时吸入的羊水,而且经皮肤和肺部呼吸又要失去一部分肉眼见不到的水分,再加之刚出生的宝宝进食量小,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宝宝的体重出现下降,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降至最低点,幅度比出生时减少3%—9%,但最多不会超过10%。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大多在出生后10天以后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此后迅猛增长。

  专家叮嘱:

  如果过了10天后,宝宝的体重仍不恢复,或体重下降得太多,可能有病理情况,应找医生诊察,以确定病因。

  皮肤一片一片地脱皮

  妈妈看见宝宝的皮肤又粗又干,一点也不细嫩,还一片一片地往下脱皮儿,以为是自己或是丈夫的皮肤本身不好,现在遗传给宝宝了,因此心里挺忧虑。

  其实大多足月出生的宝宝,都会在出生后的一两天内出现这种脱皮,脱下的皮薄薄的,就像纸似的,可在手腕、脚踝处出现,有些甚至还扩展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是由于新生儿最表皮的角化层发育不成熟所致,加之连接表层和真皮的基地膜细嫩松软,使两者连接得不够紧密。这种脱皮一般在出生后一周最为明显,在此之后逐渐好转。

  专家叮嘱:

  给宝宝清洗时,勿过度使用洗护品,尤其是刺激性较大的用品,而应用温和并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滋润皮肤,避免过度干燥使皮肤出现裂口。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4-20 07:12: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年轻人骨质疏松可怕吗
年轻人骨质疏松有一定可怕之处,会使骨折风险大增,影响生活甚至导致残疾,还可能预示潜在复杂疾病,加速骨骼老化;但并非不可控,随着医疗进步,有效治疗方法增多。年轻人可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骨健康,治疗潜在疾病阻止病情发展。老年人通常被视为骨质疏松的频发群体,但在年轻人中发生,则意味着骨骼的过早老化和脆弱。这可能导致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进行日常活动或轻微外伤时。骨折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长期残疾。此外,年轻人骨质疏松还可能预示着存在某些潜在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更为复杂和困难。更重要的是,骨质疏松在年轻时的出现,可能会加速骨骼的老化过程,对未来的健康状况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然而,年轻人骨质疏松并非不可逆转或无法管理的状况。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骨质疏松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有效治疗方法被开发出来。对于年轻人而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可以显著改善骨骼健康状况。此外,针对潜在疾病的治疗和干预,也可以有效阻止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年轻人而言,要注意提高健康意识,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骨质疏松问题。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以期达到较佳的康复效果。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女性骨质疏松怎么调理
女性骨质疏松可从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物辅助等来调理。骨质疏松是一种女性在绝经后等特定阶段较易高发的病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应积极干预以控制疾病症状。1、饮食调理:女性骨质疏松与钙质流失密切相关,饮食调理尤为关键。应确保充足的钙摄入,牛奶、豆制品是优质钙源,如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食用适量豆腐。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像深海鱼、蛋黄等,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协同维持骨骼强度,还可适当摄入坚果、绿叶蔬菜,补充镁、钾等微量元素,全方位助力骨骼健康。2、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对女性骨质疏松有辅助改善作用。像散步、慢跑这类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60分钟,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骼获取营养。还有力量训练,如简单的深蹲,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再起身,锻炼下肢与骨盆肌肉,增强骨骼支撑力;另外瑜伽通过伸展、扭转动作,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平衡感,减少跌倒风险,保护骨骼。3、药物辅助:必要时需遵医嘱用药,如碳酸钙D3片,补充钙质。对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质流失,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盐酸雷洛昔芬。此药能模拟雌激素作用于骨骼,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女性若确诊骨质疏松,需定期到医院复查骨密度等指标,了解病情变化。日常要做好保暖,寒冷天气注意关节部位防护,避免受寒引发骨骼疼痛。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波动过大会间接影响内分泌,不利于骨骼健康,以全方位调理应对骨质疏松问题。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症痛怎么办
骨质疏松症疼痛的缓解办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调整以及康复锻炼等。该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疼痛常是患者的突出困扰。1、药物治疗:药物是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用药,钙剂如碳酸钙D3片,能补充钙质,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协同作用以维持骨骼健康。对于疼痛明显者,降钙素类药物效果显著,如鲑降钙素注射液,其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迅速缓解骨痛,还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一般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注意上述提及药物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2、物理治疗:多种物理方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常见如热敷,其是简便易行的方式。用温热毛巾或热敷袋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带走致痛物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此外,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穿透性,深入骨骼周围组织,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加速组织修复,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周3-4次。3、生活调整:日常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至关重要,每晚尽量睡足7-8小时,睡眠期间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利于骨骼和肌肉恢复。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变换姿势,减少骨骼承重,防止疼痛加剧。在日常活动中,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用力,降低骨折风险。4、康复锻炼:适度的康复锻炼能增强骨骼强度,减轻疼痛。如散步,这是一种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日坚持30-60分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刺激骨骼生长,增强下肢力量。太极拳也是不错的选择,其动作舒缓,可锻炼全身肌肉骨骼协调性,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45分钟。若患有骨质疏松并伴有疼痛症状,建议积极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复查骨密度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全方位维护骨骼健康。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症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较好的方式通常涵盖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分多种。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能特异性结合到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量,降低骨折风险。降钙素类如鲑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减少骨质破坏,同时还能缓解骨痛症状。2、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很重要,适当的运动能对骨骼产生机械应力刺激,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提高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物理因子治疗如体外冲击波,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改善骨骼的微结构,增强骨骼强度。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还需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另外,还要增加日照时间,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天15-30分钟的日照为宜。此外,避免高盐、高咖啡因饮食,高盐会增加钙的排出,咖啡因会影响钙的吸收,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需注意的是,服用药物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康复治疗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运动损伤。另外,生活方式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有耐心。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