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发烧护理的全程指导

  哪些原因会引起婴儿发烧

  引起婴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外在因素:

  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的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2、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宝宝一发烧,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烧把人烧笨,烧聋了。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家长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专业的医师,不必过份忧心。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因为发烧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退烧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发烧的型态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烧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烧。因为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烧,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民间错误退烧观念和方法

  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烧当作一种警讯。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刚好相反。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险的发烧讯号

  婴儿发烧病理原因可大可小,严重者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发炎等,不处理会导致残废或死亡;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不理它也会自己好。

  但这中间的差异若非专业人员实难判断,有时更须借助检验技术才能确实区别。

  宝宝发烧,父母固不必大惊小怪,却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应学会如何有技巧、有知识、有智慧的面对它。当小孩子发烧时会合并其他的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感觉极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的现象,幼小一点的婴儿不会说话,甚至变得躁动哭闹不安。此时,适度的处理,使体温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发热痉挛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更是需要。

  六招简单正确的退烧法

  那么哪些方法是爸妈在未带宝宝就医前,可在家中事先处理的呢?综合专家的建议,作为父母的您,正确的退烧方法应该是: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

  当然,在上述几种退烧方法中,对爸妈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烧药的使用,而每位宝宝家里确实都必须常备退烧药以因应不时之需,免得临时半夜发烧束手无策。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何时用、怎样用,平时宜有正确观念,才不会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烧失控。

  退烧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级,阿斯匹灵锭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灵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不同的退烧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但却没退烧,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总之,婴儿发高烧,父母不必愈来愈紧张,只要按照上述各种建议,观察宝宝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获得降低,翌日再带宝宝就医即可。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4-08 07:46:00浏览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紫癜是过敏性皮肤病吗
紫癜可能是过敏性皮肤病,但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等。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1、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因过敏导致的紫癜类型。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皮肤紫癜。常见的致敏因素包括感染,像细菌、病毒感染;食物过敏,例如鱼虾、牛奶、蛋类等。患者多先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按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出现水疱、血疱。2、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在人体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患者皮肤和黏膜会出现瘀点、瘀斑,瘀点多为针尖大小,分布不均,以四肢多见,严重时可融合成瘀斑,还可能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表现。3、血管性疾病: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导致血管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血管壁先天性发育异常,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褪色,好发于面部、口腔黏膜、鼻腔、手指等部位。若发现皮肤出现紫癜,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就诊时详细向医生描述紫癜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有无诱因、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等信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抗体检测、血管脆性试验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病检查过敏源怎么检查
皮肤病检查过敏源的常用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斑贴试验、激发试验等。检查前可先告知医生关于自身相关病史等信息,同时避免服用会影响检查结果的相关药物。1、皮肤点刺试验:在前臂内侧滴加过敏原提取液,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观察15-20分钟。若出现红晕、风团等反应,提示对该过敏原过敏。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检测常见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水平。该方法不受皮肤状态影响,可检测多种过敏原,适用于任何年龄患者,尤其适用于皮肤点刺试验无法进行或结果不明确的情况。3、斑贴试验:将过敏原贴敷于背部皮肤,48小时后观察皮肤反应。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如化妆品、金属、橡胶等。若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提示对该物质过敏。4、激发试验:在专业医生严格控制条件下,让患者接触少量可疑过敏原,观察是否出现相应症状。此方法准确性高,但存在一定风险,需在专业医疗场所进行,主要用于明确诊断难以确定的过敏性疾病。对于皮肤病患者,建议在检查过敏源前,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症状及可能的诱发因素,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同时,检测前需停用一些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明确过敏源后,要尽量避免接触,做好日常防护,减少皮肤病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病打一针生物制剂管多久
皮肤病打一针生物制剂的有效时长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来说其作用时间从数周到数月不等。生物制剂治疗皮肤病的原理是通过精准地作用于免疫系统中的特定靶点,来调节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控制皮肤病症状的目的。不同类型的生物制剂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例如,一些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物制剂,能迅速与靶点结合并发挥抗炎作用,通常在注射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就能看到明显的症状改善,其药效一般可以维持数周。而另一些作用于白细胞介素等靶点的生物制剂,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其药效维持时间可能相对较长,有的可以达到数月。此外,患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生物制剂的作用时长。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皮肤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能力等都与生物制剂的疗效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一般年轻、健康状况良好且皮肤病症状较轻的患者,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相对更稳定,生物制剂的作用时间可能会相对长一些。除了药物本身和患者个体因素外,外部因素也会对生物制剂的作用时间产生影响。比如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期间是否严格遵循医嘱,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依然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状态,进而影响生物制剂的疗效和作用时间。同时,不同的皮肤病类型对生物制剂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像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对生物制剂的反应相对较好,药效维持时间可能相对较长;而一些罕见的、复杂的皮肤病,可能需要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生物制剂的作用时间也可能更难预测。对于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皮肤病的患者,建议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按时按量注射生物制剂,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提高生物制剂的疗效。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和生物制剂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身上红色斑块是什么皮肤病
身上出现红色斑块可能是多种皮肤病的表现,常见的有玫瑰糠疹、湿疹、体癣以及过敏性紫癜等。建议患者定期复诊,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1、玫瑰糠疹:初期常表现为一个孤立的椭圆形或圆形红斑,称为母斑,随着病情发展,躯干和四肢近端陆续出现许多较小的红斑,形状与母斑相似,长轴与皮肤纹理走向一致,呈向心性分布。红斑表面有细小鳞屑,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瘙痒。2、湿疹:湿疹引起的红色斑块形态多样,急性期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搔抓后可形成糜烂面,有渗出倾向,边界一般不太清晰。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颜色可呈暗红色或褐色,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如食物过敏、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状态等。3、体癣:体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红色斑块常呈环状或半环状,边界清楚,边缘有丘疹、水疱、鳞屑,中央皮疹逐渐消退,有自愈倾向,但边缘不断向外扩展,形成环形损害,常见于面、颈、躯干及四肢等部位。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及被污染的物品等传播。4、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的红色斑块表现为瘀点、红色斑块,压之不褪色,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可伴有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该疾病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有关,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皮肤紫癜,严重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能会累及肾脏等器官。建议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或搔抓,以免加重病情。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详细向医生描述斑块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以及近期的生活环境变化、饮食情况等信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如皮肤镜检查、真菌镜检、血常规、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另外,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或刺激物,以免加重红斑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