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谈宝宝睡姿优缺点

  有人说国外的宝宝经常趴着睡,这样遵循了一种“自然规律”,即人生来是喜欢趴着睡的;有人说宝宝侧着睡最适合宝宝;有人说仰着睡会睡成个“扁脑袋”,究竟哪种睡姿对宝宝最有利,目前并没有科学的定论,不过,作为父母倒是应该了解一下三种睡姿各自的优缺点,再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灵活掌握。

  俯卧

  优点:

  1、宝宝有安全感,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就是腹面部朝内,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势。因为人体的腹面部相对于背部来说,缺少骨骼的保护,容易受到外界伤害,且比较敏感。这种姿势是最自然的自我保护姿势。   而许多宝宝好像天生就爱趴着睡,也是基于上述原理,把身体最脆弱的部分保护起来,睡沉时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从而减少哭闹,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

   2、有益于胃的蠕动及消化,趴着睡时,胃容物不易流到食道及口中,而引起呕吐;反而蠕动到小肠中,有利于消化吸收。

   3、俯卧可使宝宝受抬头挺胸的带动,从而锻炼了颈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大肌肉群,有利于翻身和爬行的训练。   

   缺点:

  1、容易引起窒息因为宝宝的头较重,而颈部力量不足,在不会自如地转头或翻身时,口鼻易被枕头、毛巾等堵住,就会造成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2、不利于散热胸腹部紧贴床铺,不易散热,容易引起体温升高,或者由于汗液积于胸腹而产生湿疹

   3、四肢手脚不易活动。

  侧卧

  优点:

  1、右侧卧可减少呕吐或溢奶,因为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均在腹部右侧,所以,右侧卧可使胃容物更易流到小肠;同时,万一发生呕吐,侧卧可使口腔内的呕吐物由低的角流出,而不至于流入咽喉。

  2、帮助肺部痰的引流如果一侧肺部发生炎症,可采取另一侧卧,使发炎部位的分泌物(痰)易于流出气管。

  3、减少打鼾宝宝睡觉打鼾,多由咽喉部分泌物及软组织相互振动而产生的。侧卧可以改变咽喉软组织的位置,减少分泌物的滞留,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也就不会打鼾了。

  缺点:

  1 、左侧卧易引起呕吐或溢奶,因为胃与食道的交界偏左侧,左侧卧时胃容物易回流到食道中。

  2、维持姿态比较累宝宝的身体是滚圆的,四肢又比较短,维持侧卧姿势并不容易,需要用枕头在前胸及后背支撑。

  仰卧

  优点:

  1 、不必担心窒息口鼻直接向上接触空气,一般也不会有外物遮堵而影响呼吸。

  2、可直接观察宝宝睡况口鼻是否有过多分泌物;有没有呕吐;脸色是否有怪异表情或脸色不正常等均可立即发现,并采取措施。

  3 、四肢活动灵活四肢不受局限,使宝宝睡眠比较放松、自在。

  缺点:

  1 、易发生呕吐胃的生理结构使仰卧时胃容物易回流食道造成呕吐;而且吐出物不易流出口外,会聚积在咽喉处,容易呛入气管及肺,发生危险。

  2 、心理上安全感较小因为把人体较脆弱的部位一全部暴露在外,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不易熟睡。

  3、容易着凉胸腹部皮肤较薄易散热,如没有采取适宜的保暖措施,容易引起着凉。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4-10 07:10:00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两岁宝宝多少颗牙齿正常
两岁宝宝牙齿的正常数量通常在16颗至20颗之间,但这一范围可能受到遗传、营养和咀嚼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牙齿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在两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逐步萌出并趋于完善。通常,乳牙会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萌出,到30个月左右时,20颗乳牙通常会全部萌出。因此,在两岁这个时间点,宝宝的牙齿数量多数会落在16颗至20颗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牙齿数量包括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以及第二乳磨牙等各类乳牙。然而,宝宝的牙齿萌出数量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宝宝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出牙较早,那么宝宝出牙早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其次是营养因素,如果宝宝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及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质,那么牙齿萌出的速度可能会相对较快。反之,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会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此外,宝宝的咀嚼训练也会对牙齿萌出速度产生影响,如果宝宝总是吃流食,未能充分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那么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针对两岁宝宝牙齿数量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首先,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口腔问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引导宝宝进行咀嚼训练,如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3个月的宝宝不吃奶怎么回事
宝宝3个月大时出现不吃奶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厌奶期、环境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厌奶期:部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生理性厌奶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吃奶不感兴趣。这通常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应保持耐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2、环境因素影响:宝宝吃奶时若周围环境嘈杂或光线过强,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导致不愿意吃奶。家长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吃奶。3、喂养方式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大小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感到不适,从而拒绝吃奶。家长应调整喂养姿势,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吃奶。二、疾病因素:1、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等,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不愿吃奶。家长需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干混悬剂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会导致宝宝食欲不振,不愿吃奶。家长可尝试拍嗝、按摩腹部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引起宝宝全身不适,影响食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家长应保持冷静,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同时,应保持耐心和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怀疑疾病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围产期保健科检查妇科病准确吗
围产期保健科检查妇科病通常是准确可靠的,这是因为围产期保健科具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对孕妇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妇科问题。围产期保健科作为专门负责孕妇和胎儿健康的科室,其职责包含了孕前、孕期以及产后的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在妇科病检查方面,围产期保健科拥有专业的妇科医生和护士团队,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及附件区的视诊、触诊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同时,科室还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如B超、阴道镜等,这些设备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显示妇科器官的结构和异常情况。该科室通过白带常规检查、宫颈涂片检查、子宫超声检查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疾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阴道炎患者,可以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甲硝唑栓、替硝唑栓等。对于宫颈炎患者,则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奇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妇科病的准确诊断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进行妇科检查前,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避开月经期、避免同房、保持外阴清洁等。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病史,以便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若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孕妇在围产期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妇科问题,保障母婴健康。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预产期怎么算时间
预产期是预计胎儿出生的日期,计算方法多样,常见的计算方式包括末次月经日期法、超声检查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情况。最为广泛使用的预产期计算方法是以末次月经首日为基础。对于月经周期规律,即周期在21至35天,平均28天左右的女性,从末次月经首日开始计算,往后数280天(40周)就是预产期。具体算法为,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例如,若一位女性末次月经是1月1日,月份1加9为10,日期1加7是8,那么预产期就是10月8日。这种算法基于女性规律的排卵周期,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受精后开始怀孕进程。但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该方法误差较大,因为其排卵时间难以准确预估,会导致预产期推算不准确。超声检查是精准计算预产期的重要手段。在孕早期,通过超声可测量胎儿头臀长(CRL),医生运用特定公式,能较为准确地推算出怀孕周数,进而得出预产期。在孕中晚期,超声还能通过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估胎儿大小,以此推算预产期。相较于末次月经日期法,超声检查不受月经周期影响,能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胎儿实际发育情况。若孕妇想准确知晓预产期,建议及时就医结合末次月经日期、超声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预产期。孕妇不要自行盲目计算,以免出现误差,影响对分娩时间的判断。若对预产期计算存在疑问,可随时与医生沟通,获取专业解答。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