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莫让孩子被网瘾打败

  当网络日益侵袭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将我们“一网打尽”的时候,网络上瘾综合症的概念也就逐渐浮出水面,突现于每个网民的眼前。目前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主要表现是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正常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在继续。

  由于我国网民的整体低龄化,导致了大部分的网民的心志都还不健全,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网民,常常沉迷于各类网络游戏而不知归路。虽然我国还没有具体的IAD统计数字,但有研究表明,上网人群中有IAD症状的约为6%,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是高达14%。

  网瘾问题出现在未成年人身上,根子在家庭教育的不成功、应试教育的失败和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戒除网瘾没有灵丹妙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起责任。难道网络真的这么恐怖,真如洪水猛兽一样?或者比鸦片都容易让人上瘾?网瘾真的就那么可怕?网瘾戒除专家真的就能够充当网络社会的“白衣天使”?

  上瘾并非是网络独有专利,其实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瘾”,只是表现不同罢了。比如经常有人对看电影上瘾、对看武侠小说上瘾、对玩游戏上瘾,只不过我们通常称他们为“电影迷”、“小说迷”、“游戏迷”而已;再比如我们常常说某某是工作狂、追星族,言外之意也是说这个人是一个工作上瘾者,追星迷。而所谓的上瘾、迷、狂仅仅意味着从事某种行为超过了常人所预期的限度。

  上瘾是否就意味着是有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通常如果说某人对什么上了瘾,多是贬意,不是表明其有病也是表明最起码该人不正常,有问题。但是上瘾是一很正常的人性反映,是人本身欲望的体现。如果人人都对任何事物没有任何兴趣,都不感冒,那么反而是一种悲哀,试问历史上的哪个行业的权威人物不是对该行业几近痴迷、难止其瘾?再比如对一个未成年人一天上10个小时的网可能很不正常,我们可以称其为网络上瘾者,但是对网络工作人员,比如网站编辑、网络技术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哪个不是一天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但我相信他们没几个会认为自己有病、认为自己是网络上瘾者。

  网瘾戒除专家的“戒除术”并非是“屠龙刀”。对于任何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心理医生给予长时间的治疗。媒体上报道出来的一些因为沉溺于网络,而发生悲剧的当事人心理都不能称为是完全健全的,绝大多数都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或深或浅的心理病态。其实存在心理病态很正常。

  其实每个人都有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对于真正的网络上瘾者,笔者认为就需要真正的网瘾戒除专家使用科学的医疗方法给予长期的治疗。而非仅仅从道德上给予一些说教。网瘾“戒除术”为: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懂得孩子的心态,建立起真正的健康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沉溺网络带来的身体和知识上的缺陷,让他懂得电脑是用的而不是玩的;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孩子同步成长。而这些道理可以说是每个成年人都能懂的道理,是一些常识。

  其实,网络并不可怕,网络上瘾也不可怕,相反,网络是新时代,高科技的表征物,善用之则既可完善自身,有可造福社会,关键是使用者要有一颗理智而成熟的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种科技成果,是我们人类发明的工具。但是这种科技成果如果没有人类智慧、文明、理智的驾驭,也会伤害到人类自己。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4-06 07:10:00浏览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会癌变吗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通常不会癌变。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虽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但癌变的可能性极低。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主要累及头皮的毛囊及周围组织。其发病机制与毛囊堵塞、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皮脂排出不畅,进而引发细菌滋生,炎症持续反复。但这种炎症局限于毛囊及其周围,病变主要是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脓肿形成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与那些具有明确致癌倾向的疾病不同,其没有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内在因素。而且,炎症虽然长期存在,但并非那种可促使细胞无序增殖、异常分化的特殊慢性炎症类型,所以从疾病本质特性上,癌变风险就很低。患者一旦确诊,应保持头皮清洁,避免搔抓、挤压脓肿,以防炎症扩散。治疗上,可外用抗生素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等,控制局部感染。病情较重者,需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还可联合维A酸类药物调节毛囊角化,如维A酸乳膏,但患者需注意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另外,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王方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肺癌转移到头部的症状有什么
肺癌转移到头部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通常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头痛、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行为改变、癫痫发作。1、头痛: 肺癌脑转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持续性头痛,这种头痛往往在早晨更为严重,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有时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和呕吐,尤其是在早晨或剧烈头痛时更为明显。2、神经功能障碍: 脑转移瘤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视觉通路附近的肿瘤可能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复视等症状。位于语言中枢附近的肿瘤则可能引起失语症,表现为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运动功能受影响时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或协调能力下降,行走不稳等情况。精细动作如书写、扣纽扣也可能变得困难。3、认知和行为改变: 肺癌脑转移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受损等。患者可能出现健忘、思维迟缓、难以完成日常任务等问题。情绪方面,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易怒或情感淡漠等变化。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4、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肺癌脑转移的另一个常见症状,表现为突然的抽搐、意识丧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从局部肌肉抽搐到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不等。频繁的癫痫发作不仅对大脑造成进一步损害,还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针对肺癌脑转移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是绝症吗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绝非绝症。尽管其是一种棘手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现代医学有多种手段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患者无需过于担心。从疾病本质来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主要因毛囊堵塞、细菌感染引发炎症。针对这些病因,临床有相应治疗策略。在感染控制方面,抗生素,如夫西地酸乳膏,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减轻局部炎症。对于病情较重、感染范围广的患者,口服四环素等抗生素,能系统性地控制感染,缓解炎症反应。同时,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可调节毛囊角化,减少毛囊堵塞,从源头上改善病情,阻断疾病发展进程,这表明该疾病在病因治疗上具有可行性。此外,虽然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病程较长,常表现为慢性迁延不愈,反复出现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但并非无法控制。多数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例如,通过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处理脓肿,可及时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与炎症。随着治疗进展,患者症状通常会逐步减轻,发作频率降低,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确诊后,患者要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日常患者务必注意头皮清洁,使用温和洗发水,减少油脂与细菌积聚。同时,避免搔抓、挤压病灶,防止炎症扩散加重病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按时涂抹外用药物、服用口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头部牛皮癣的治疗方法
头部牛皮癣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用药、系统用药、物理治疗等。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局部用药:卡泊三醇搽剂是常用药物。其属于维生素D3衍生物,可抑制皮肤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诱导其分化,从而使牛皮癣皮损的增生及分化异常得以纠正,减轻头皮鳞屑、红斑等症状。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哈西奈德溶液,能快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头皮瘙痒、红肿,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炎症细胞聚集发挥作用。局部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系统用药:对于病情较重、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维A胶囊。阿维A属于维甲酸类药物,能调节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改善头皮牛皮癣症状。甲氨蝶呤也可用于系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能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嘌呤合成受抑,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控制头部牛皮癣病情。3、物理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头皮,可抑制皮肤细胞的增殖,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促进皮损消退。光化学疗法也是一种选择,可促使皮肤细胞DNA结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治疗头部牛皮癣,但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防护眼睛等部位,防止损伤。对于头部牛皮癣患者,应保持头皮清洁,使用温和的洗发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以免加重头皮损伤。避免搔抓头皮,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加重病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因素对牛皮癣病情有较大影响。若头部牛皮癣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皮损面积扩大、出现脓疱等,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