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被请去学校了,这个学期才开学一个月,我和他爸爸已经轮流去过3次学校了。每次都是说他在课堂随意走动,不停劝告,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
“今天又被投诉了,班主任说他思维不集中,总是漂散状态,不管上什么课程,都沉醉在故事情节的回味中,连回答问题时脱口而出的都是一些人物对白。”
“今天又被投诉了,同桌的妈妈打电话来说他课堂上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问同桌,同桌没办法安静听课,一直都在跟他说话。”
……
以上各个家长口中的“他”,并不是刚刚走进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也不是刚刚从幼儿园升读小学的孩子,而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没有陌生的环境、没有陌生的群体、没有陌生的教学,然而,他们却异样于班级的其他孩子,成为老师、家长、同学屡屡投诉的“对象”。
专家简介——
戚元丽 博士
现任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从事心理领域的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20年。擅长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心理卫生方面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分子遗传学实验研究。更多详细信息>>
出诊安排:周二上午,周五、周六全天(东川门诊) 周二下午,周三全天(惠福门诊)
咨询电话:020-81884713-80712 预约电话:020-83882222(东川门诊)
多动症警报:屡次被老师投诉却淘气依旧
“一般情况下,上课小动作多,总是跟人说话,屡次被老师投诉的孩子都可能是‘多动症’的嫌疑者。”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的戚元丽博士说,“然而,大部分的家长并不是出于担心孩子是否存在多动症的征兆,而是错将多动症的征兆归结为孩子天性的‘顽皮’与‘淘气’,继而幸存侥幸,即使在收到学校老师的屡次‘投诉’时,也认为‘这只是孩子还小而已’或‘男孩子哪有不动的?越动越聪明’。”
戚元丽博士指出:相对于大部分的正常孩子来说,在老师不投诉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很顽皮很淘气。但如果顽皮与淘气一旦超出了界限而遭到老师的教育或投诉,他们则会变得‘机灵’,马上会有一种‘应激’——将顽皮收敛起来,不愿意被老师投诉、被同学笑话、被家长责骂,这些孩子可以马上控制得住自己的‘顽皮’行为。
这是因为老师之于学生是具有“权威性”与“震慑力”的,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戚元丽博士强调:“但是对于那些屡次被投诉却又控制不住自己‘顽皮’的孩来说,事实情况可能并非‘孩子天性’问题,这类孩子要么是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要么是存在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问题。”
温馨提示:
多动症的发病一般集中在学龄期儿童,往往在7岁前就表现出来,8岁至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总体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发病约为女孩的4—9倍。
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家长的细心关注往往是及早发现病症的有力保障。以学龄儿童为例,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出现小动作多、爱与他人说话、思维涣散不跟着老师走等情况时,应该引起关注与警惕。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保持与老师的及时沟通,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可以通过“是否按时完成作业”这个指标来初步判断。对于多动症的孩子而言,其在家里的表现往往是‘作业拖时间’。抛开家长的教育方式问题(如长期的‘手把手’教育导致孩子过度的依赖),‘作业拖时’的孩子更多是因为自我的控制能力差,不能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类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玩玩那个,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具体任务。而这种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并非“不懂”或“不会”,因为只要家长在身边稍加督促,他们却又会完成得很好。
多动症门诊:三、四年级的孩子来得最多
“我的孩子一直都挺聪明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一年级的时候还拿‘三好学生’奖状的,但是到二年级之后开始慢慢变差了,三、四年级的成绩就变得很糟糕了。”
……
在心理门诊过程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声音。对此,戚元丽博士说:“这与多动症孩子的发病特点有关系。一般来说,智力正常的多动症孩子普遍存在这样的共同点——小学阶段中一、二年级成绩比较好;三、四年级成绩比较波动,这时家长管得严格则成绩还比较理想,否则成绩容易‘忽’地一下就掉下来;如果三、四年级这个骨节眼没抓好的话,过了这个时期,随着学习广度与深度的增加,不管老师或家长怎么严格督促都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了,而孩子的内心往却已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那块料。”
因此,对于这种多动症孩子来说,三、四年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集中力量培养与训练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显得非常的必要,更进一步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学习的劲头,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