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谨防远期心理障碍

  无论是发生自然灾难事件还是人为灾难事件,当受害者身体的伤害愈合之后,他们是否还能像以往那样面对生活?是否还对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充满希望?是否还能感觉到生命的意义?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暴露于突发创伤性事件的概率是:男61%、女51%。突发创伤性事件(无论是自然的灾难,还是人为的灾祸)除了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给其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以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人格上远期的变化。严重的受害者会表现出一些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一些儿童受害者,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使他们梦魇连连,惊恐不安,给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等他们成年后,这些创伤性的经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效率,使他们感觉到人际间是不安全的,生命是非常痛苦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的统计数据估计,1990年中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是115/10万,患病率279/10万。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创伤性事件所导致的最严重、致残率较高、目前没有很好治疗办法的一个远期精神障碍。

  然而,对创伤性事件受害者进行不同时期的援助可以减轻他们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对那些比较严重的受害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远期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对已经出现远期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所以,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受害人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目前针对创伤性事件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有:家庭治疗、倾听诉谈治疗、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等。应激反应严重的受害者可以适当辅助药物治疗。所有这些治疗都必须由专业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大夫施行。

  北大医院幼儿园突发创伤性事件的受害者绝大部分是2~6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创伤性事件后的躯体伤害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孩子们除了忍受伤口的疼痛外,还会做噩梦,在睡梦中尖叫或哭醒。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即使不能回忆起噩梦的内容,也会不断地回想起事件当时的情景。他们感觉到害怕、恐惧和不安全,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孩子的这种应激反应是一种正常的自我应对处理创伤的反应,这个时期最关键的心理干预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安慰,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人是安全的,是可信任的,这一时期的心理支持由父母、亲人来做最合适。父母们需要做的是运用足够的身体语言和安全的态度让孩子感觉到并确信:他们仅仅是对过去的事件做了一个不好的梦,事件已经过去了,有爸爸、妈妈,医生、护士和许多可信任的亲人在他们身边,现在是安全的。在孩子醒来的时候,父母不要回避有关创伤事件的话题,要尽量鼓励孩子谈出自己心中对事件的感觉、情绪和看法,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和孩子一起一遍一遍地表达。如果有的孩子不能回忆起所发生的可怕事件,父母可同孩子交流和沟通,并让孩子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与孩子交流创伤是非常重要的早期心理干预过程,许多父母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往往认为事件过后再与孩子谈论这个可怕的问题会让孩子不高兴和心烦,害怕加重对孩子的刺激。然而,和孩子一起回避所经历的创伤,或者让孩子把创伤记忆压抑在心灵深处,会对其心理发育造成影响,增加远期精神障碍发生的可能性。父母绝不能把创伤记忆留给孩子一个人处理。与孩子交流创伤,受害的孩子才有可能度过心灵的考验,把出现远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减到最小。

  某些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孩子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大多数孩子对做过和想过的一些事情感到很内疚,认为发生可怕事件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害怕这样的惩罚再次发生。父母要坚定地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好孩子,发生这种可怕的事情不是因为孩子的过错,这是一件不可控制的事件。父母们要经常不断地对孩子强化这一点。还有一些孩子会变得非常胆小,特别是独处时常会表现出恐惧和害怕的情绪。一些孩子会有退行表现,比如变得胆小、缠着父母不放、动不动就哭闹、对父母特别依赖等。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早期,这些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父母要承认和宽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要求孩子马上摆脱和消除。

  很多受害孩子的父母会有深深的内疚感,这个时候最需要把你们的精神能量全部集中到孩子的情感上面,帮助孩子从心灵创伤中走出来。如果你们此时感觉非常痛苦和力不从心,不能为孩子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希望你们能求助其他成年人或心理卫生工作者来完成这项必需的任务。

  对于几位受害的老师,在这一段时间内,其亲人和家属也应该给他们提供同样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如果受害的孩子和老师在事件发生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后,仍然出现睡眠、情绪或行为上的问题,要及时求助于专业医生。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3-04 07:15:00浏览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瘢痕性脱发是怎么引起的
瘢痕性脱发通常是头皮感染、毛囊炎或者是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还可能是外伤、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积极就医治疗。 1、头皮感染 如果头皮受到细菌或者是真菌感染,可能会导致头皮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瘢痕性脱发。患者可以遵医嘱外用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治疗,如果是真菌感染,患者还可以遵医嘱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特比萘芬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毛囊炎 如果头部皮肤受到细菌感染,可能会诱发毛囊炎,会出现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毛囊萎缩,出现脱发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合理调整作息,避免熬夜。 3、炎症性皮肤病 如果患有脂溢性皮炎或者是头皮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会导致头皮的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瘢痕性脱发。患者可以遵医嘱外用煤焦油或者是酮康唑乳膏进行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遵医嘱口服环孢素软胶囊、甲氨蝶呤片等药物。 4、外伤 如果头皮受到外伤,可能会导致局部的毛囊受到损伤,容易引起瘢痕性脱发。患者可以遵医嘱外用水杨酸软膏或者是酮康唑乳膏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毛发的生长。 5、内分泌失调 如果平时长期熬夜或者是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现瘢痕性脱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从而改善症状。 若患者的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内分泌失调脱发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内分泌失调脱发,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所引起的,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1、精神压力过大 由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使体内的内分泌出现紊乱,从而出现失眠、烦躁不安等情况,甚至还会伴有脱发、面色苍白等情况。建议患者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或通过做运动的方式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疗法的方式进行处理。 2、营养不良 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体内营养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头发干燥、脱发等症状,甚至还会伴有多尿、多饮等情况。建议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尽量吃营养物质比较全面的食物,比如乌鸡、鸡蛋等,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菠菜、芹菜等。 3、睡眠不足 如果长时间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从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脱发、皮肤暗黄等症状。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产生不足或甲状腺素的作用减弱,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患者一般会出现怕冷、易疲劳、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便秘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毛发稀疏、干枯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5、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月经异常、多毛、痤疮、脱发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40多岁脱发正常吗
40多岁脱发是否正常,需要根据脱发的类型进行判断。如果是生理性脱发,一般是正常的;如果是病理性脱发,一般是不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会逐渐衰退,毛囊也会发生老化,从而出现生理性脱发的情况,此时一般是正常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如果患者存在雄激素性脱发、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毛囊被破坏,从而引起脱发的情况。此时一般是不正常的。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那雄胺、螺内酯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斑秃,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米诺地尔、泼尼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柚子、丝瓜、茄子等,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同时,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烤鸭等。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