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怎知新生儿心理是否健康?

  怎样观察刚出生的儿童心理是否正常呢?根据目前的研究,除了从儿童是否能建立条件反射来测定外,最主要的是看新生儿是否有感觉。因为感觉是心理产生的最低指标。

  我们知道,孩子一出生,就具有各种感觉,要测定孩子的感觉反映是否正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1)落地后孩子是否会哭。

  正常孩子落地后,即会大哭。这时孩子的啼哭并不是表明饥饿和疼痛,而是离开恒温的母胎,接触到低于母胎的冷空气而引起的不适反应。孩子落地的“呱呱”哭声,证明孩子反映感觉是正常的。

  (2)奶头触到孩子的嘴唇,嘴会追踪奶头。大人手指触到孩子掌心,孩子手会立即抓紧手指,这说明触觉是正常的。

  (3)出生5~7天左右,给孩子嗅不同的气味,孩子会出现不安的面部表情和出现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也会跳得快些。若一旦异味除去,一切安定正常,这就表明孩子嗅觉很灵敏。

  (4)给孩子尝酸、苦、咸等不同味道的液体,看孩子是否有不同反应,如有皱折、闭眼、紧闭小嘴等不愉快的表情,而且在给甜味液体时,面部如能出现愉快的表情,并能作出特殊的舔嘴、咂舌的动作,说明孩子味觉发育得很好。

  (5)出生后半个月左右的孩子,若能凝视两、三步远的烛光,双眼能随眼前移动的烛光转动,说明视觉是正常的。

  (6)孩子出生二、三周后,哭闹时,若听到悦耳的哄逗声或拉长声调的催眠声,能停止哭闹,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听觉了。

  (7)孩子出生一个月内,两眼看到人脸时,能手舞足蹈。在困倦或饥饿时,看到人脸能出现愉快的表情,这说明孩子已产生与人交往的需要了。

  如果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一个月里,上述情况都很正常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心理发展是很健康的,不可能是痴呆儿童。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2-07 07:25: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曹雪霞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幼儿糖尿病的五个典型表现
幼儿糖尿病一般是指小儿糖尿病,临床上没有小儿糖尿病的五个典型表现这个说法,但小儿糖尿病通常会表现为多尿、多饮、体重下降以及精神差、进食量增加等,小儿糖尿病是儿童在生长发育中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建议积极接受治疗。 1、多尿 小儿糖尿病会导致尿液中的糖浓度升高,从而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多尿的症状。小儿糖尿病还可能会损伤患者的肾脏功能,特别是肾小管的功能,而肾小管负责浓缩尿液,当糖尿病引起肾小管受损时,尿液不能够被有效浓缩,也会导致尿量增加,出现多尿症状。 2、多饮 多饮主要是因为尿量增多,造成体内的水分流失,导致身体细胞脱水,刺激中枢神经,从而造成患者口渴多饮的症状。 3、体重下降 小儿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少,身体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地利用,导致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增多,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大量消耗,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体重下降的症状。 4、精神差 部分小儿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能量不足,无法正常供给能量,从而出现精神状态差的表现。 5、进食量增加 小儿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其体内没有足够的能量,从而引起患者食欲亢进,出现进食量增多的表现。 如果出现小儿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大多数小儿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日常要注意监测血糖以及定期进行复查。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症状
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水肿、尿液异常、食欲减退、发热、精神萎靡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进行治疗。1、水肿肾病综合征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容易出现水钠潴留的情况,通常会伴随明显的水肿,有些婴幼儿甚至会出现全身水肿的情况。2、尿液异常肾病综合征的婴幼儿还会出现尿液异常的情况,通常会出现尿量减少、尿液中泡沫增多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尿液浑浊。3、食欲减退由于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还有可能会伴随腹胀、腹痛等症状。4、发热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婴幼儿,由于机体的免疫力比较低,容易受到细菌等致病菌的入侵,从而出现发热的情况,还有可能会伴随咳嗽、咳痰等症状。5、精神萎靡如果患儿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到损伤,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的情况,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建议患儿家属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对患儿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儿家属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患儿的饮食健康,可以适当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菠菜等,补充体内所需要的维生素,但是应避免吃辣椒、生姜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张保华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三甲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环境、婴幼儿的主动活动等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又分为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两者都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父母的性格品性、身体特征都有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孩子,遗传因素是最典型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生理成熟主要依赖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伴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生理成熟情况的升高,婴幼儿的心理状态也会渐渐完善。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婴幼儿所受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社会风气均会对婴幼儿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婴幼儿缺乏独立思考及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婴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生活在家庭中,所以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以及教育方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正确引导性的教育为幼儿的心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婴幼儿的主动活动因素 婴幼儿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群,任何外界的因素,没有婴幼儿与之相互作用,就难以发挥影响作用。孩子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心理内部矛盾是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一般有明显的规律,如果在一个阶段内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出现明显与正常情况出现偏离时,建议及时到心理科就诊,咨询心理科医师。平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户外运动,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