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黄疸能让其自行消退?

  许多妈妈在生宝宝前没上过准妈妈课堂,所以关于月子怎么坐,月子里的宝宝(新生儿)怎么喂养和护理,几乎全托付给老人或者保姆,而传统的老人都会认为:坐月子都应该门窗紧闭,连窗帘都要拉上,把家里搞得很暗,生怕宝宝被声音和光线刺激吓着了,每天只要给宝宝喂好奶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在昏暗的光线下,宝宝是否出了黄疸了都很难察觉,也许,很多家长根本没有“黄疸”这个概念。我知道的许多宝宝在满月那天,被家中来的客人发现有黄疸才抱去看医生,甚至有些老人会说:“我以前生的孩子也黄过,后来都自然消失了。”听话的乖媳妇们听老人这么一说,也就安心了。可是,有些宝宝虽然黄疸自然退了,但对大脑造成了损害,年轻的妈妈并不知道;有些宝宝的黄疸持续很长时间未退,最后还得去医院治疗,花去很多医疗费,甚至个别宝宝因黄疸进行性加重而危及生命,或虽保住生命却留下脑损伤(脑瘫)等,这并不是吓唬妈妈们,这在儿科临床中并不少见……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奶(开奶晚)、呕吐、生时及生后缺、寒冷、胎粪排出晚均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ABO溶血、RH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症、败血病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该病多危及生命,即便抢救治疗及时保住生命也会遗留日后的脑瘫。

  无论是妈妈怎么坐月子,一定不能让宝宝在黑暗的家中度过新生儿时期,只要不是寒冷的大风天气,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换气,让自然光线照进室内,若气温许可,最好给宝宝勤洗澡,这样不仅便于发现宝宝是否有黄疸出现,同时也对宝宝大脑发育非常有利。若发现有黄疸,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应咨询专业医生,以便及时诊治,千万不能等待黄疸自然消退。

  对于那些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B型血的,生宝宝前后应及时做相关检查,防止“ABO”溶血的发生。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2-07 08:32: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睡觉不枕枕头对颈椎有好处吗
对于部分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的人而言,在一定阶段内不枕枕头,或使用特殊的颈椎枕辅助,可能有助于恢复颈椎的自然曲度,有一定好处。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长期不枕枕头睡觉,打破颈椎原有的平衡状态,反而会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是指颈椎呈现的向前凸的自然弧度,对维持颈椎正常功能和缓冲头部活动带来的压力至关重要。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时,不枕枕头睡觉能使颈椎在睡眠过程中借助头部自身重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伸展,缓解因曲度异常导致的肌肉紧张和关节压力。部分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人,尝试一段时间不枕枕头睡觉后,颈部酸痛感有所减轻。不过,这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配合定期的康复评估,若自行长时间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不枕枕头睡觉会使颈椎处于不自然的过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颈部后方的肌肉和韧带会持续处于紧张拉伸状态,久而久之更易引发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加速颈椎的退变,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一旦发展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需要进行保守治疗,遵医嘱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布洛芬缓解疼痛。若病情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还可能需遵医嘱进行手术,如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在考虑是否不枕枕头睡觉前,先通过颈椎X线等检查,明确自身颈椎生理曲度情况。若颈椎生理曲度正常,应选择高度和软硬度合适的枕头,一般枕头高度以自己的一拳高为宜,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若颈椎生理曲度已出现异常,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睡眠和康复方案,包括如何进行颈部康复锻炼,避免盲目自行尝试。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