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斗鸡眼”积极应对

  许多孩子由于种种原因,眼睛无法相互配合成组运动。而两只眼睛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物体,这种情况被称为“斜视”,属于小孩最常见的眼病之一。眼睛斜视,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孩子的视力。

  斜视有外斜和内斜之分,外斜就是通常所说的“斜白眼”,内斜就是通常所说的“斗鸡眼”,小孩子的斜视以内斜居多。

  发育正常的婴儿,在6个月以后,双眼注视物体的能力增强,就不会再出现斜视;如果在6个月以后仍然没有好转,就要及时请医生检查;有的孩子远看时正常,近看时又成了“斗鸡眼”,这可能是远视眼引起的,也需要及时治疗。

  【应对措施】: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时会有斜视的状况,你可以在家里进行一项简单的测试,以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是斜视。

  具体的方法是:准备一把手电筒,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让孩子仰卧,然后在距孩子的双眼大约50厘米的正前方用小手电筒照射双眼。如果光点同时落在孩子的瞳孔中央,说明孩子没有斜视,或者为假性斜视;如果光点一个落在瞳孔中央,另一个落在瞳孔的内侧或外侧,说明孩子为斜视,父母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斜视只是影响孩子的外貌,等他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变好。这其实是错误的。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斜视,应该及早诊治,否则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

  一般人的视觉发育,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直可以持续到8岁左右,其中2岁以前是孩子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及时治疗,就能帮助孩子纠正眼位、提高视力,为他提供良好的发育条件。反之,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就会造成弱视,孩子正常的视觉功能就不能完全恢复了。

  【发生原因】:

  人的眼球壁附着有六条肌肉,这些肌肉受神经支配,相互牵拉配合,以协调眼球的动作,使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婴儿的眼球发育还没有成熟,直径很短,缺乏用双眼注视物体的能力,这样就会出现暂时性的两眼斜视。斜视有的是先天性的,有的则是后天形成的。先天性的斜视目前还没有办法可以预防,但后天的斜视多是由抚养方法不当引起的。

  【预防】: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现斜视。

  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睡眠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可以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就能使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斜视。

  玩具多角度悬挂:在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

  增加宝宝眼球转动的频率:将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父母应该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易发年龄】:

  6个月以后。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2-09 07:08:00浏览14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核黄素缺乏症吃什么食物
核黄素也叫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症可通过摄入动物性食物、豆类及豆制品、全谷物以及坚果类食物进行改善。但注意,食物没有直接治疗作用,不能代替专业治疗。1、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是核黄素的优质来源。肝脏类食物如猪肝、鸡肝等,且肝脏还富含铁、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素;奶类及奶制品也是核黄素的良好来源,酸奶、奶酪等奶制品在发酵过程中核黄素稳定性较好,同样有助于补充。2、豆类及豆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富含核黄素,且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豆腐干、豆皮等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保留了部分核黄素,日常饮食中适量食用,能有效补充核黄素,且豆制品消化吸收率较高。3、全谷物:全谷物是核黄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燕麦富含核黄素,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β-葡聚糖;糙米相较于精白米保留了更多营养成分;全麦面粉可制作成全麦面包、馒头等主食,在提供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补充核黄素。4、坚果类食物:部分坚果类食物核黄素含量可观。杏仁每含量较高,还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葵花籽是日常休闲时补充核黄素的良好选择;核桃适量食用不仅能补充核黄素,还对大脑健康有益,但坚果类食物油脂含量高,需控制摄入量。 预防和改善核黄素缺乏症,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偏食,确保各类富含核黄素食物的摄入。烹饪过程中,尽量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如减少过度烹煮、油炸,避免长时间浸泡,以减少核黄素流失。若核黄素缺乏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气病什么症状,是缺乏维生素B1吗
脚气病是指维生素B1缺乏病,通常是由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该疾病的症状可能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眼部症状等。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维生素B1水平测定、尿维生素B1排出量测定、心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1、神经系统症状:由于维生素B1缺乏影响神经系统正常代谢,患者早期可出现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刺痛、蚁走感等,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患者常感觉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易疲劳,肌肉酸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会导致精神错乱、嗜睡甚至昏迷。2、心血管系统症状:因为维生素B1缺乏影响心脏能量代谢,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功能受损,患者可表现为心悸、气促,活动后加剧,严重时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症状。3、消化系统症状:由于维生素B1缺乏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可能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4、眼部症状:因为维生素B1参与视神经代谢,缺乏时影响视神经功能,导致眼部出现一系列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畏光、眼肌麻痹等症状。日常应注意饮食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面粉、糙米、豆类、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维生素B1损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酗酒,因为酒精会干扰维生素B1的吸收和代谢。定期体检,关注身体营养状况,若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钙缺乏会导致佝偻病吗
钙缺乏与佝偻病之间确实存在密切关联,钙的充足摄入对于预防佝偻病至关重要;然而,也不能忽视其他可能导致佝偻病的因素,如维生素D缺乏、遗传因素、疾病状态、药物影响等。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或钙摄入不足引起的骨骼疾病,尤其常见于婴幼儿。在这个阶段,骨骼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对钙的需求量极大。如果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如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合成减少使得钙的吸收利用受到影响,就会导致骨骼矿化不良,进而引发佝偻病。佝偻病患者的骨骼会变得脆弱、变形,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钙缺乏是导致佝偻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佝偻病的发生并非仅由钙缺乏引起。虽然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但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合成障碍,即使钙的摄入量充足,也可能因为钙的吸收不良而导致佝偻病。此外,某些遗传因素、疾病状态,如肾脏疾病影响钙磷代谢以及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可能导致钙丢失也可能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因此,虽然钙缺乏是佝偻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但并非唯一原因。在预防和治疗佝偻病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包括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及时治疗可能影响骨骼健康的疾病以及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钙磷代谢的药物等。钙缺乏的预防措施1、增加高钙食物摄入:多食用奶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它们是钙的良好来源,且吸收率高。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富含钙,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荠菜等同样能提供一定量的钙。此外,坚果、鱼类,如沙丁鱼、三文鱼等也是不错的钙源。2、适度日晒:每天保证15-30分钟的日照时间,让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但要注意避免在阳光强烈时暴晒,防止晒伤。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增加钙的流失。因此,应尽量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锌缺乏怎么办
锌缺乏可通过饮食调整、补充剂干预、疾病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来改善。在补充锌的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1、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肉类是锌的良好来源,如牛肉、猪肉、羊肉等,其含锌量较高且生物利用率也较好。海鲜类如牡蛎、扇贝、虾等也是优质的锌源,其中牡蛎的锌含量尤为突出。此外,坚果类如腰果、杏仁、核桃等,以及豆类如黄豆、黑豆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锌,可适当多食用,以提高锌的摄入量。2、补充剂干预:当饮食调整无法满足锌的需求时,可考虑使用锌补充剂。常见的锌补充剂有葡萄糖酸锌、硫酸锌、蛋白锌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充剂进行补充。3、疾病管理:某些疾病会影响锌的吸收或导致锌的丢失增加,如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腹泻、肾脏疾病等。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有助于改善锌缺乏的状况。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可提高锌的吸收效率,减少锌的异常丢失。4、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因为酒精会影响锌的吸收和代谢。同时,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锌的吸收和利用。建议缺锌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和微量元素检测,以便及时了解锌的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或补充方案。还要注意,不要自行随意过量补充锌,以免引起锌中毒等不良反应,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补充和管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