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机能的成熟,使少男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欢乐明朗的少年时期,迎来了充满活力,骚动神秘的青春期。由于情窦初开,相互间有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要,对异性的注意也就越来越强烈。这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相互不断交往和彼此好感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爱情的萌芽--早恋现象。
中学生的性意识往往带有敏感而朦胧的特点,他(她)们最初的早恋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例如男女同学一起植树,或在郊游中一起做饭,看到对方能干;在图书馆、阅览室多次发现对方阅读的兴趣与自己相同,或是坐位临近经常借还学习用品等等,这本是十分平常的事,但处在这个时期的双方却会敏感地发现感情的沟通与交融。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还只是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和喜欢亲近的反映,一般不应说"早恋",它与成年人有意识对异性的追求与对婚姻、家庭的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也就是在上面所说的种种交往中产生的。
中学生早恋的特点是:心理上的喜悦与茫然并存。中学生的早恋开始时仅仅是好奇、模仿,有的是"一见钟情"或"一事钟情";有的本无明确的爱恋对象,但一旦接触,发展神速。这是因为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热烈、冲动的感情特征,特别是他们把这种异性爱与枯燥而紧张的学习相比,感到喜悦和新鲜。但是在喜悦中他们又常常感到茫然,当收到对方充满爱慕之情的信条时,往往不知所措,而当老师或家长发现自己学习成绩下降并由此洞察自己的隐秘时,感到惶惑不安。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早恋是处于一种半抑制状态。既隐蔽、含蓄,又率直、外露。由于他们多少意识到中学生早恋是不对的,会影响学业与进步,家庭、学校、舆论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制约力,因而理智的抑制多于感情的外露。总的讲,早恋的感情基础是真诚而健康的,出于对对方的仰慕。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把女友作为消遣、玩弄的对象,把男友作为"靠山"或"保护伞"的,不过这毕竟是少数的情况。
对早恋心理的疏导,重在使青少年能正确地驾驭自己的感情,理智地处理这类对他们来说为时过早"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中学生的爱情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用不着抱什么神秘的态度,不是一讲'性教育'就有什么副作用,而应作为一个道德教育问题来研究,找到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引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隐秘世界,他们渴望成年人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成年人理解和不要揭他的隐私。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用亲近、关心而不是鄙夷、歧视,用尊重、理解而不是讥讽、挖苦去对待"早恋"的学生,他们一般是会听从劝告,接受教育的。而训斥和惩罚,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有的教师为此大张旗鼓,采取公开批评、扣查信件、禁止交往等等做法,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可能酿出事故来。
除了端正教育思想与态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是根据学生性生理逐步成熟的情况,开展青春期教育,并且把性生理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知识来破除对"性"的神秘感,懂得爱情的社会性与道德性。使学生对恋爱婚姻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特别要他们懂得,由于中学生感情上的强烈性和意志上的薄弱性,还不具备处理好恋爱问题的条件。同时,可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二是可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喜爱活动的特点,适当多组织一些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参观、郊游以及办墙报、搞影评等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有益的发挥,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建立起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告诫学生在异性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举止适度,开玩笑要注意分寸,讲究文明礼貌。
三是对于女同学要进行"四自"(自爱、自重、自尊、自强)教育。女同学进入青春期后,情窦初开,思想敏感,感情热烈,如果不注意引导,"青春期"可能变成"困难期","黄金时代"变成"多事之秋"。要使大同学在这个生理、心理的剧变时期,及时地注意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
四是对"早恋"问题的疏导,除了一般的教育与引导外,还应做好个别指导工作,这是因早恋问题有其本身的隐秘性。如对于那些反应灵敏,善于独立思考而又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可以采取心照不宣、旁敲侧击的办法,使之受到启发而自我解脱。曾有位班主任与处于早恋中的班干部在校园中散步谈心,指着花坛上的花意味深长地说;"自然界的花儿都按时开放。其实人类也一样,青春花蕾的开放也不能任意提前,否则这花儿就开得不艳、不香,更谈不上结出丰硕的果实……"结果那位学生干部心有灵犀一点通表示领会了教师的心意。还有的教师通过借一本书或赠一段格言或提一两个具有暗示性的问题,来对早恋的学生做工作,这也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由此看来“早恋”心理的疏导,有时还在妙不言之中。
总之,对早恋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综合教育,以形成必要的环境氛围使青少年精神焕发、拼搏奋进地度过青春期。
(实习编辑:黄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