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溶血的预防

  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至今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为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上海1959~1977年18年内共检测835例新生儿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1例(0.1%)。

  【病因和病理生理】

  胎儿由父亲遗传获得母体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在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后、该血型抗原即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IgG血型抗体,当这种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与其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使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遭致破坏,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大量溶血造成严重贫血,甚至导致心力衰竭;因胎儿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而致全身水肿;贫血使髓外造血组织代偿性增生、出现肝脾大;娩出时黄疸往往不明显,但很快出现并迅速加重。溶血产生的大量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神经核黄染,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胆红素脑病。A、B、O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时;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则均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因AB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某些植物、寄生虫及细菌中,O型母亲通常在第一胎妊娠前即可受到自然界具有A、B血型物质的刺激而产生抗A、抗B抗体(IgG),故40%~50%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系统在红细胞上有6种抗原;C.D、E、c、d、e,但d始终未能发现;依抗原性强弱排列,依次为D>E>C>c>e。

  Rh溶血病是因为:母亲红细胞缺乏D抗原(Rh阴性),而胎儿红细胞具有 D抗原(Rh阳性),母体所产生的 D IgG抗体在进人儿体后即产生免疫性溶血。但Rh阳性(具D抗原)母亲如缺乏Rh系统其他抗原(E、C等)而胎儿具有这类抗原时,也可产生Rh溶血病。

  Rh溶血病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病。Rh溶血病一般较少发生在未输过血母亲的首次妊娠中,这是因为Rh抗原仅存在于Rh猿和人的红细胞上,此抗原初次致敏约需0.5-lml血液,但在首次妊娠时母血中只有少量(0.05-0.1ml)胎儿血,不足以使其母亲致敏;或即使引起致敏,也属原发反应,抗体既少又弱;开始产生的抗体基本是IgM,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IgG时,胎儿已经娩出而不致受累。Rh 溶血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加重,这是由于在首次分娩时有超过0.5~lml胎儿血进人母循环,而且第二次致敏仅需0.01~0.1ml胎血,并很快产生大量IgG抗体所致。很少数未输过血的Rh阴性母亲在首次妊娠时也会发生Rh溶血病,这可能是因为Rh阴性(d/d)孕妇的母亲为Rh阳性,使孕妇本人在出生时已接受了其Rh阳性母亲的抗原而致敏,若其首次妊娠胎儿为Rh阳性(D/d),在孕期即可使其再次致敏,很快产生抗D的IgG通过胎盘便引起胎儿发生RhD溶血病。

  【临床表现】

  症状较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ABO溶血病多为轻症;Rh溶血病一般较重。轻者除黄疸外,可无其他明显异常;病情严重者贫血明显,同时有水肿、心力衰竭、肝脾大、甚至死胎。

  (一)黄疸 与溶血程度及肝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关。>77%的Rh溶血患儿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ABO 溶血病仅为27.7%,以第2~3天出现者较多。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亦有因胆汁淤积而在恢复期出现结合胆红素升高者。

  (二)贫血 程度不一,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有些Rh溶血病患儿于3~6周时发生晚期贫血,这是由于的血型抗体在体内持续存在,继续溶血所致。

  (三)肝脾大 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系髓外造血所致,多见于Rh溶血病。

  (四)胆红素脑病 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多见。常随着黄疸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先为嗜睡、喂养困难、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半天至一天后很快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卤隆起、呕吐、哭叫、惊厥,常伴有发热;如不及时治疗,1/2~1/3患儿死亡。幸存者症状逐渐恢复,肌张力恢复正常,但常遗留有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

  (一)产前处理 Rh阴性孕妇既往有死胎、流产史,本次妊娠中Rh抗体效价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测定羊水胆红素值增高,且羊水磷脂酰胆碱/鞘磷脂比值>2(提示胎肺已成熟)者,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减轻胎儿受累。对重症Rh溶血病孕妇产前监测血Rh抗体滴定不断增高者,可给予反复血浆置换治疗,以换出抗体。减轻胎儿溶血。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尚未成熟者,可行宫内输血,直接将与孕妇血清不凝集的浓缩红细胞在B超监护下注入脐血管;孕妇在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90mg/日,以诱导胎儿葡萄醛酸转移酶的产生。

  (二)新生儿处理 重点是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l、 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

  (1)光照疗法:4Z,15Z-胆红素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可变成水溶性的异构物4Z,15E-胆红素和光红素,两者均不需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即可从胆汁、尿液中排出,从而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波长为427~475nm的蓝光照射的疗效最好;绿光、日光灯或太阳光也有效。光亮度以 160~320W为宜,双面光优于单面光,灯管与患儿的距离约20~25cm。光照时,婴儿两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外,其余均裸露,持续时间1~4天。因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核黄素破坏加速,故应适量补充;也可能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如出现肝脏增大,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68.4μmol/L,皮肤呈青铜色,宜停止光疗,青铜症将自行消退。

  (2)换血疗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应进行:①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的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②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上升每小时>12μmol/L(0.75mg/l00ml),或已达到342μmol/L(20mg/l00ml)者;③早产儿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尤其伴有缺氧、酸中毒、败血症等时,指征应放宽。

  对Rh不合溶血症,应选用Rh系统与母亲相同、ABO系统与新生儿相同的血液;ABO不合溶血症则用AB型血浆和O 型红细胞混合血,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所用血液应与母亲血清无凝集反应。换血量为150~180ml/kg(约为婴儿全血量的2倍);一般经脐静脉插入导管换置。

  2、 药物治疗 ①供给白蛋白,可输血浆25ml/次、或白蛋白1g/kg,以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②纠正酸中毒,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有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③肝酶诱导刑,常用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共4~5日,或尼可刹米每日100mg/kg。

  3、 其他治疗:及时纠正缺氧,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禁用磺胺异恶唑和磺胺苯吡唑等药物。

  【预防】

  Rh阴性妇女在娩出Rh阳性婴儿 72小时内,应尽早肌注抗RhD IgG300μg,以避免被致敏;下次妊娠29周时再肌注300μg,效果更好。

  对Rh阴性妇女的流产者,产前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宫外孕输过Rh阳性血时,应肌注同样剂量。

  对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孕妇可给中药如茵陈等预防。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1-27 08:43:00浏览3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换血治疗有风险吗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换血治疗一般有风险,可能会出现新生儿溶血、心律失常、胆红素脑病、败血症风险,建议家长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1、新生儿溶血如果新生儿出现了溶血性黄疸,并且胆红素的水平较高,则需要及时进行换血治疗。但是,换血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溶血反应,从而导致心律失常。2、心律失常在进行换血治疗时,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血液,如果新生儿的心脏功能比较弱,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还可能会危及生命。3、胆红素脑病如果新生儿出现了溶血性黄疸,并且胆红素的水平较高,则需要及时进行换血治疗,如果不及时进行换血治疗,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高,从而损伤脑神经,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情况。4、败血症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如果不及时进行换血治疗,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红细胞过多破坏,从而导致新生儿出现败血症的情况。5、脑瘫如果新生儿出现了溶血性黄疸,并且胆红素的水平较高,则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脑瘫的情况。如果新生儿出现了溶血性黄疸,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换血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还要注意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避免新生儿出现着凉的情况。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第一胎新生儿溶血是怎么回事
第一胎新生儿溶血可能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也可能是Rh阴性血型输血、新生儿溶血病、血型抗体活性较高、子宫感染等原因引起的。1、母婴血型不合如果母亲的血型为O型,而父亲的血型为A型、B型或AB型,新生儿的血型可能与母亲的血型不合,从而导致新生儿红细胞被破坏,出现溶血的情况。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进行换血治疗。2、Rh阴性血型输血如果母亲的血型为Rh阴性血型,而父亲的血型为Rh阳性血型,也可能会导致新生儿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出现溶血的情况。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通过蓝光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症状较重,则需要通过换血疗法进行治疗。3、新生儿溶血病如果母亲的血型为O型,而父亲的血型为Rh阳性,会导致新生儿与母亲的血液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通过换血疗法进行治疗。4、血型抗体活性较高如果新生儿的血型抗体活性较高,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从而引起溶血的情况。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人血白蛋白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光照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5、子宫感染如果在怀孕期间,母亲感染了弓形虫、风疹病毒等,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从而引起溶血的现象。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输血等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新生儿出现了溶血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能够减少新生儿溶血的情况。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通过换血疗法的方法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