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7岁前是治疗癫痫的黄金时期

  说起癫痫,人们立刻想起所谓“羊角风”的恐怖表现——强直阵挛大发作。然而,全世界没有两个人的癫痫发作表现是一样的,其他的发作类型如“失神发作”由于不典型,人们很少联想到癫痫这种病。

  在儿童期及时发现癫痫并积极处理,能免除一生的不幸,否则不单是个人的悲剧,还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据悉,人群中癫痫患病率达千分之七,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患者,他们不仅丧失了劳动力,还需要别人长期照顾,造成的经济负担在男性疾病中仅次于肺癌,在女性疾病中仅次于乳腺癌

  癫痫有多种“非典型”症状

  对着人傻笑,不自觉地磨牙,没事咂吧咂吧嘴,习惯性地吐口水,夜里梦游等“自动”现象,交谈时忽然不懂人家说什么,吃饭时突然举着筷子怔住,甚至记性不好、睡眠不好,都有可能是癫痫的发作。王伟还见过突然当众脱裤子撒尿、不合时宜地引吭高歌等常理无法解释的怪异行为,检查发现都是癫痫惹的祸。

  很多青少年在长时间上网后发生抽搐,有人被一闪一闪的汽车灯光诱发出抽风表现,还有的在看世界杯、看日全食期间兴奋过度也会抽搐起来,究竟是不是癫痫?现在癫痫病的定义强调“在未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发病”,所以上述情况不一定就是,需要细致的检查明确诊断。

  检查:长程脑电监测更易“捕捉”异常脑电波

  由于癫痫的表现多种多样,相当一部分人发病隐匿,因此医生要详细询问病人病史、日常各种表现、学习成绩等情况。发达国家的专科规定癫痫问诊要在40分钟以上,有助于抓住癫痫的蛛丝马迹。但目前国内医生看病很少有了解得那么详细的。估计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癫痫患者会被漏诊或误诊。

  癫痫患者检查常规要做脑电图,但十几分钟的门诊脑电图能发现的脑波图异常只有约三分之一。怀疑有癫痫的患者做长程24小时脑电监测,可以将检出率提高到80%。剩下的20%病人怎么办?只能更长程的监测,才能使某些患者的诊断明确。

  大多数癫痫是有病理基础的,即大脑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哪怕癫痫只发作过一次,都应去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是否存在病变。因为病变部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用等到病人发作才检查,但需要富有经验的医生才能看出片子中大脑组织的细微改变。

  7岁前是治疗“黄金时期”

  癫痫多发生于小孩与老人。小孩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10岁前有一个发病高峰。一些小孩癫痫发作虽不厉害,甚至没有什么明显表现,但大脑内部不停放电,会慢慢扼杀大脑的正常发育。专家提醒:“7岁前是治疗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如果有大脑器质性病变,甚至可以将大脑半球切掉,以后发育完全可用剩下的大脑半球代偿全部功能。”

  若中年人忽然出现癫痫,很可能发生了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例如胶质瘤、脑膜瘤等。60岁后人体大脑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血管瘤中风等造成的损伤也容易引起大脑异常放电。

  治疗:经典药物是治疗之本

  癫痫治疗目前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为辅。

  内科根据脑电图检测对癫痫的分型进行用药。近十多年来国内新药多了十多种,但王伟推荐的还是一线治疗的十多种经典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因为研究发现,十多种新药只增加了8%治愈率,但价格相对昂贵,且副作用风险还在评估之中。

  发现器质性病变可做手术有约三分之一的癫痫对药物没有反应,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能发现大脑发育性障碍、海马硬化等,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摧毁导致癫痫的病灶,从而完全治愈癫痫。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开刀,例如一年就发作一两次的患者完全不必过度治疗,因为治疗可能对病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提醒:癫痫患者慎下游泳池

  据介绍,国外调查发现,在游泳池中遇溺身亡的人中,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癫痫发作所致。对于未能完全控制的癫痫患者,游泳、驾驶车辆等“不容有失”的活动能免则免。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抽风,首先要尽量让其侧卧,以免唾液等吸进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为防病人紧闭牙关咬伤舌头,应找一个调羹裹上布塞进其嘴里,但千万不能把手伸进去,以免被咬断。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来慧丽)

2009-12-24 00:49: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可以清理吗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通常可以清理,这通常意味着组织坏死或血运障碍,不清理会致感染扩散。但清理前医生需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采用清创术等在无菌下操作。患者在清理过程中也要做好脚部护理、控好血糖,避免恶化。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往往是由于长时间的血糖管理不当,导致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进而引发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可能出现溃烂、感染等症状。当脚趾发黑变硬时,可能意味着局部组织已经出现了坏死或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坏死组织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然而,清理过程并非简单地去除坏死组织。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整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糖控制情况、感染状况、局部血供等。在评估基础上,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改善局部血供等措施。对于坏死组织的清理,医生通常会采用清创术等方法,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进一步感染。在清理过程中,建议患者应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可以定期用温水清洗脚部,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鞋袜,以减少脚部受压和感染的风险。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妊娠糖尿病食谱三餐大全集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合理的饮食安排至关重要。早餐建议选择燕麦粥、水煮蛋,午餐可选择糙米饭、清炒虾仁、凉拌菠菜等,晚餐可选择全麦面条清蒸鱼、清炒芦笋等。一、早餐:1、燕麦粥:燕麦是一种优质的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取30克左右的燕麦片,用适量清水煮成粥,口感顺滑,营养丰富。2、水煮蛋: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一个水煮蛋能提供约7克蛋白质,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对血糖影响较小。可搭配燕麦粥一起食用,增加早餐的营养丰富度。二、午餐:1、糙米饭:糙米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升糖指数低于精白米。用100克左右的糙米煮成2、清炒虾仁:虾仁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取100克新鲜虾仁,搭配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一起清炒,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增加菜品的色彩和口感。3、凉拌菠菜:菠菜富含铁元素和膳食纤维。将菠菜焯水后,加入蒜末、生抽、醋、少许盐和橄榄油凉拌,是一道美味又健康的菜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三、晚餐:1、全麦面条:全麦面条由全麦粉制作而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相较于普通面条,升糖速度更慢。煮100克左右的全麦面条,可搭配番茄、鸡肉、青菜等食材做成番茄鸡肉面。2、清蒸鱼:选择鲈鱼、鲫鱼等新鲜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有益。清蒸的烹饪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鱼的营养成分,减少油脂的摄入。3、清炒芦笋:芦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含糖量低。清炒芦笋口感鲜嫩,既能为孕妇提供营养,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较大波动。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注意营养均衡。建议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足溃疡,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下肢神经和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引发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死。该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高血糖环境会损害神经,特别是下肢的神经,导致患者感觉减退或丧失。这使得患者难以察觉脚部的损伤、压力或感染,从而容易忽视初期的小伤口或不适。另外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还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狭窄、堵塞,进而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受伤部位愈合变慢,增加感染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较为脆弱,这使得此类人群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且感染后的愈合过程也会比正常人更长。发生感染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可能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除了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免疫功能下降外,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还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都可能增加脚部受到压力和摩擦的风险,从而引发溃疡。此外,足部外伤、烫伤、冻伤等也可能导致糖尿病脚烂。针对糖尿病足溃疡这一并发症,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这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要定期检查足部,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医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穿着舒适、合适的鞋子,并使用护垫等辅助工具减轻压力。若发生感染或溃疡,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对胎儿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胎儿生长异常、引发胎儿窘迫、造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运动损伤。一般建议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1、导致胎儿生长异常:孕晚期孕妇血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会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分泌过多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从而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形成巨大儿。这会增加难产、剖宫产的几率,还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造成胎儿肩难产,导致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产伤。2、引发胎儿窘迫:孕晚期糖尿病可使胎盘血管发生病变,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导致胎儿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同时,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代谢增加,对氧气的需求也增加,这就更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引发胎儿窘迫。严重的胎儿窘迫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死亡。3、造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高血糖环境下,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会受到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和正常呼吸功能至关重要,其缺乏会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加。出生后,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症状,严重时需要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另外,要密切监测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仍不理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或停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