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什么是洞悉小儿舞蹈病?

  小舞蹈病又称Sydenham舞蹈病,通常被认为是可以引起风湿热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一种炎性并发病。有10%以上的风湿热病例出现舞蹈病。疾病可能是免疫介导的:链球菌抗原与神经组织抗原相似,可交叉反应的抗体粘附于神经组织,这激起继发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

  儿童期女孩发病比男孩更多见。青春期发病这一男女比例更显著,受累群体几乎全部由女性组成。舞蹈病通常发生(在温暖的季节)在夏季和初秋,在春季和初夏风湿热发病高峰以后。

  症状和体征

  链球菌感染后,出现舞蹈病症状的间隔期比风湿热的其他表现长(有时超过12个月),而且可能在其他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恢复正常时(或以后)才出现。典型的不与关节炎同时出现,但常和心脏炎同时出现。

  患者出现快速的,无目的的,非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在睡眠时消失,除了眼肌外可累及所有的肌肉。随意动作突然,协调性差。常有鬼脸怪相。轻型病例,患者可以表现为动作笨拙,并有轻度的穿衣和进食困难。神经病学检查显示,除了偶尔有钟摆样膝反射外,肌力正常也无感觉障碍。

  病程变化大而且由于发病隐匿和逐渐停止难以准确地描述。当动作频繁迫使患者或其父母就诊时,往往已有1个多月。疾病可能再延续3个月后结束,但偶尔延续6~12个月。

  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除了偶尔有延续的先前链球菌感染的表现外,舞蹈病没有特征性的实验室表现。脑脊液通常没有明显变化,脑电图仅仅显示非特异性的节律异常。

  诊断常常是全部根据临床表现。不规则,无意识的动作是本病所特有的。通过最近发病的病史可以与情况相似的脑瘫相鉴别。其他必须鉴别的疾病还有习惯性痉挛,这种疾病表现为动作重复,多动儿童的动作,动作有目的性;Hunting-ton舞蹈症,通常有相关的家族史并且出现在成人期。控制儿童多动而给予的镇静剂产生的Parkinson样副作用,可能与舞蹈病诊断相混淆,这种情况直到停药后仍然有舞蹈样动作才被注意。舞蹈病也可在SLE中出现。

  延迟发作的舞蹈病是唯一的可以不需要达到诊断风湿热Jones标准而诊断为风湿热的。这可能是因为舞蹈病可能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几个月,而这时关节炎,心脏炎以及先前链球菌感染的证据都已缺失。

  治疗

  在极严重病例,患者可能需要强力的镇静和保护措施以避免甩动的臂,腿造成自我伤害。没有长期有效的药物。当动作严重时,应该给予最低有效剂量的苯二氮类或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或利培酮,达到动作的中度缓解。苯二氮类的剂量如下:地西泮,儿童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0.04~0.1mg/kg,成人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10mg;劳拉西泮,儿童每8小时口服1次,每次0.05mg/kg,成人每8小时口服1次,每次1~2mg。氟哌啶醇每天0.01~0.03mg/kg,分2~4次口服,对严重的舞蹈样动作可能有帮助,但可能引起迟缓性运动障碍。利培酮引起迟缓性运动障碍的危险性低,但FDA只允许用于成人。剂量是0.5mg,每天2次,然后每0.5mg增加直到控制症状。如果这些都无效,可以给予皮质类固醇,剂量与风湿热相同。虽然支持性研究很少,但个案报告和理论提示皮质类固醇有助于促进症状改善。

  舞蹈病最好被作为暂时现象来对待和治疗。应该使患者,父母以及其他人(如朋友,保姆,教师,同学)确信症状最终会消失而不留下后遗症,而且这种暂时的运动功能受损不影响智力。只有在动作严重难以控制时,患者才可以不去学校,一旦能基本控制行动和协调就应该回到学校。许多以前被归因于舞蹈病的所谓的心理作用不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而是和不准上学以及患者对奇异动作及其在不了解的人群中引起的反应的忧虑和沮丧有关。

  严重的心脏受累很少出现在急性舞蹈病患者中,但如果出现可以按风湿热处理。在一次发作缓解后,应该同风湿热相同维持抗链球菌感染的预防治疗,以防舞蹈病复发。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12-06 07:41:00浏览1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肝功能正常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也可能是疾病感染早期。建议患者遵医嘱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乙肝大三阳通常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肝功能正常则意味着肝脏的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在检测时处于正常范围,表明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未受明显影响。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能够在病毒复制活跃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这也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早期阶段或免疫耐受期,此时免疫系统尚未对病毒产生强烈的应答,或者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肝功能得以保持正常。但是尽管肝功能正常,乙肝大三阳且病毒量高的患者仍然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因为肝脏的炎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且病毒复制活跃增加了肝细胞受损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治疗方面,若乙肝大三阳患者病毒复制活跃且肝功能正常,但存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或纤维化进展的风险,可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需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