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怎让孩子远离白喉?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有3种生物类型(轻型,中间型和重型),只有受到噬菌体感染的白喉杆菌才成为能产生外毒素的产毒菌株。非产毒菌株可引起症状性白喉,但其临床过程比较轻微。主要通过感染者的分泌物,直接或者经受污染的物品发生传播。迄今为止人类是已知的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散发性病例是由于接触了无明显病变的带菌者而引起的。曾受过免疫接种的人群也有可能得病,部分免疫的人群更常得病而且病情也更严重。未经治疗的病人其传染期不超过2周,经合理抗菌治疗的病人其传染性一般持续4天。在偶然情况下,即使经过抗菌治疗也会成为慢性带菌者。

  栖居于皮肤破损处的白喉杆菌会引起皮肤白喉。撕裂,擦伤,溃疡,灼伤及其他伤口均可使白喉杆菌寄居于此,皮肤上带有白喉杆菌的带菌者可引起传播。不良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状况均有利于皮肤白喉的传播。气候温暖有助于本病传播,但它不仅仅限于热带地区,在温暖的气候时也有过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在美国,生活在地方性流行区的贫困人群,如美国土著人特别易感。

  病理学

  白喉杆菌通常寄居在扁桃体或鼻咽部,产毒性白喉杆菌在繁殖时可产生对邻近细胞有致死性的外毒素。偶尔原发病灶是在皮肤或其他部位的粘膜。由血流运输的外毒素也会对远处器官的细胞产生损害,在呼吸道,口咽部,心肌,神经系统和肾脏产生病变。

  心肌可显示脂肪变性或纤维变性。颅神经或周围神经的退行性变化主要见于运动神经纤维。在严重病例,前角细胞和前,后神经根也发生损害,在给予抗毒素之前,其损害程度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成正比。肾脏表现为可逆性间质性肾炎伴有广泛的细胞浸润。

  白喉杆菌首先破坏表层上皮细胞,一般呈斑点损害,渗出物凝固而形成浅灰色的假膜斑点,其中含有细菌,纤维蛋白,白细胞和坏死的上皮细胞。随着感染的蔓延而形成片状假膜;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的范围比假膜的范围大而深。

  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1~4日,前驱期12~24小时。有扁桃体白喉或咽白喉的病人开始仅有轻度咽喉痛,吞咽困难,低热,心率增快,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在小儿常见有恶心,呕吐,寒头痛和发热。

  特征性假膜通常位于扁桃体,但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鼻咽部);假膜呈污秽灰色,粘稠,含纤维蛋白,并紧贴在粘膜上,因而剥脱时引起出血。根据感染的时间长短不同,假膜可以是点状或片状,呈黄灰色或奶油色。幼小儿童,在诊断完全肯定之前,可能无任何体征或不适,经常在第一次检查时就发现假膜。在年长儿和成人,假膜形成之前可能诉说咽喉痛和疲乏。某些患者始终不出现假膜。

  本病可能一直保持症状轻微。恶化时,吞咽困难,毒血症体征和虚脱开始明显。咽喉水肿会妨碍呼吸。如果假膜侵犯到喉,气管和支气管,可能使呼吸道部分阻塞,或者突然脱落而引起完全性梗阻。颈部淋巴腺肿大。在严重病例,外毒素弥散到颈部组织引起严重的水肿(牛颈)。如果鼻咽部受侵犯,鼻腔流出浆液血性鼻涕,常为单侧。

  皮肤白喉损害无特异形态。损伤多发生于四肢。如果未经治疗,可能由于局部毒素浸润而逐渐出现感觉麻木,也可有典型的局部疼痛,压痛,红斑和渗出。皮肤白喉损害处通常也藏匿着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膜少见。有20%~40%的病例合并同一生物型白喉杆菌鼻咽部感染。

  眼部白喉杆菌感染罕见,并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其他皮肤损害,可能会在耳朵(外耳炎),生殖道(化脓性和溃疡性会阴阴道炎)等皮肤粘膜处产生感染。

  并发症和诊断

  如果未能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即有意义的培养结果以前,立即给予抗毒素,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心肌炎可出现于起病后1~6周,但以10~14日为最多见。心肌炎会引起心力衰竭,可能导致突然死亡。20%~30%的病例出现不甚显著的心电图改变,但有房室分离,完全性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者病死率高。延髓性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和鼻孔反流可见于发病的第1周内;周围神经麻痹出现于病后3~6周。自行恢复缓慢,常需数星期。对心肌炎和神经麻痹,皮质类固醇疗效不佳,抗毒素注射过迟者亦无效。

  在细菌培养证实之前,主要根据临床上出现的假膜作出诊断。假膜染色可能发现革兰氏阳性有异染性(串珠状)的棒状杆菌,呈典型的汉字构型排列。细菌的初次培养应优先使用Loeffler或亚碲酸盐琼脂培养基,培养物应取自假膜下或部分假膜。应通知实验室这是疑为白喉杆菌的标本。在呼吸道白喉暴发期间,若病人发生皮肤损害,应考虑皮肤白喉。在边远的地区,拭子涂擦的标本或者活检的标本应置于二化硅凝胶皿中,并送往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培养。

  预防和治疗

  对所有儿童和所有易感的接触者均应按常规进行白-百-破三联疫苗的自动免疫接种(参见第256节儿童计划免疫)。对先前做过免疫接种的接触者,只需注射加强剂量的成人型吸附(Td),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即可。

  有症状的病儿应在重症监护室治疗,应及早注射白喉抗毒素,因为抗毒素仅能中和尚未与细胞结合的毒素。对可疑病例,应根据临床诊断立即给予抗毒素,而不必等待培养结果证实。需注意,白喉抗毒素来源于马,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皮肤(结膜)试验以除外过敏(参见第148节药物过敏所致的血清病)。如果皮试注射后30分钟,在注射部位周围没有出现红斑,或扁平红斑直径<0。5cm,可以注射抗毒素,剂量为2万~10万u,具体量凭经验决定。有中度症状的白喉性咽炎需要2万~4万u,而有较严重的症状或有并发症的病儿需要更大的剂量。

  抗毒素可以肌注或静注,剂量超过2万u时可加到200ml等渗盐水中,在30~45分钟内缓慢静脉输注。轻症可予4万u,中度患者给8万u,重度病人应给12万u。

  皮试时出现荨麻疹表示过敏,给予抗毒素时务必谨慎从事。对病人应首先以稀释的抗毒素进行脱敏,按第148节药物过敏中所述方法逐渐增量给予。如果出现过敏的症状,应立即皮下,肌肉或静脉缓慢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0。3~1。0ml。对高度过敏病人,禁忌静脉使用抗毒素。

  支持性疗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有并发症的白喉病人。卧床休息和细心护理是必要的;护理应侧重营养,液体摄入,给氧,持续观察是否出现需做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的体征,连续监护心脏问题并经常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由于假膜很容易脱落造成呼吸道梗阻,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气管切开。

  以抗生素消灭细菌并防止播散也很重要,但不能代替抗毒素治疗。成人可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G60万u,每12小时1次,肌注,连用10日;或者肠溶红霉素片250~500mg或琥乙酰红霉素400mg,每6小时1次,口服,连用14日。体重不足10kg的小儿应该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2.5万~5万u/kg,分2次,肌注,或红霉素每日40~50mg/kg(最大剂量2g/d),分4次口服或静注。不推荐使用口服头孢菌素。在结束抗菌治疗以后连续两次喉拭培养阴性,才能认为病菌已被消除。

  严重白喉恢复很慢,因此病人必须防止过早恢复活动,即使一般的体力活动对病人的心肌炎的恢复也有害。

  对于皮肤白喉患者,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皮损,并建议使用10天的正规抗菌治疗。

  暴发流行的处理

  对所有有症状的患者均应隔离,在常规的处理以外,对咽白喉患者的飞沫也要适当处理(即嘱患者独处一室,在离患者3尺以内设立隔离帐),接触者也要适当处理(如不与病人同居一室,全时间使用手套,穿隔离衣并用含抗菌剂的消毒液洗手),直到两次咽部(如果合适,用皮肤)培养白喉杆菌阴性为止。培养应该在抗生素停用后24~48小时进行。如果在临床症状恢复后细菌培养仍然阳性,应以红霉素再治疗10日(成人2g/d,小儿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为了避免食物影响红霉素的吸收,可用肠溶片红霉素或琥乙酰红霉素。按当今的抗生素给药方案施治,现已不再用扁桃体切除术来清除持久病灶。

  将所有分离到的白喉杆菌送到地方卫生部门进行生物学定型和产毒性测定,非产毒型和产毒型可能同时存在于某一社区。对菌株作DNA限制性内切酶型和杂交型的分析,有助于确定暴发流行病学的特点。

  对所有与白喉病人密切接触者不管其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均需进行鼻咽或咽部白喉杆菌培养。检查咽部和皮肤,对有症状的病人应予住院,并在收到培养报告之前即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无症状者而咽部白喉杆菌培养阳性者(带菌者)在家中治疗,在此期间,谢绝访问,并给予红霉素,成人250~500mg,每6小时1次,口服(小儿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对带菌者不需要给予抗毒素。治疗3日后,需要工作的人可以恢复工作而同时继续用抗生素。治疗后2周应再次作细菌培养。红霉素治疗失败一般是由于未能按时按量服药而不是细菌耐药引起的。在美国偶见有耐红霉素的白喉杆菌。对治疗失败者应对菌株作抗生素敏感试验。对未能接受监督的接触者,应予青霉素G而不是红霉素抗菌,并有理由根据其年龄和免疫状况给予一剂百白破,或无细胞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或白喉-破伤风-菌苗注射。

  对所有接触者,包括医院工作人员,用成人型破伤风白喉吸附(Td)类毒素进行白喉免疫接种。接种一次后,体内主动免疫有效作用不超过5年。若免疫情况不明,应按年龄给予百白破(DTP)或白破(DT)作主动免疫接种。

  从个人和公共卫生的观点来看,细菌培养阴性和作过全程免疫接种的人应被认为是安全的。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11-08 08:23:00浏览1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轻度自闭症的表现症状都有哪些
轻度自闭症主要有社交障碍、语言发展迟缓、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表现症状。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会对个体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1、社交障碍: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较为被动,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例如在集体活动中,通常是独自玩耍,不理会其他孩子。对社交互动的兴趣较低,不擅长主动发起或维持对话,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不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如轮流说话、分享玩具等,难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2、语言发展迟缓:此类患者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可能落后于同龄人。可能说话较晚,或者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词汇量有限、语句简单、表达不够清晰准确。在语言理解方面,可能对一些抽象概念、隐喻或幽默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在对话中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3、重复刻板行为:轻度自闭症患者会经常出现一些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通常是无目的的,且会在不同场合频繁出现。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强烈的偏好,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等,很难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或干扰。4、兴趣狭窄:患者还可能对周围的事物兴趣范围较为狭窄,其只专注于少数特定的事物或领域,如只对数字、字母、某种交通工具等感兴趣,而对其他常见的儿童活动或兴趣爱好缺乏兴趣。这种狭窄的兴趣表现得较为极端,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特定的事物上,对其他方面的信息则关注度较低。对于有轻度自闭症表现的个体,建议尽早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干预。干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语言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同时,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也非常重要,例如提供结构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其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利培酮,可用于改善自闭症患者的一些行为问题和情绪症状。但药物治疗需谨慎,应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倒退型自闭症一般几岁出现
部分倒退型自闭症会于3-6岁出现,此阶段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复杂的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致使孩子原本已获得的技能发生倒退。大脑神经连接在3-6岁时仍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这个时期,大脑会进行突触修剪,去除冗余的神经连接,以优化大脑功能。然而,患有倒退型自闭症的孩子,大脑神经连接可能出现异常的修剪过程。一些原本支持语言、社交和认知发展的神经连接被错误修剪,可能导致已形成的技能受损。如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在这一时期出现紊乱,而前额叶皮质对语言表达、社交行为的调控至关重要,连接异常可能使得孩子在语言沟通和社交互动方面的能力逐渐减退。3-6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学校,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这一变化对部分孩子而言可能成为诱发倒退型自闭症的重要因素。学校的集体生活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以及新的规则和要求时,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当压力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就可能导致其行为和情绪出现异常。同时,学校生活节奏快,孩子可能无法获得像家庭中那样细致的情感关怀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这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其在社交、语言等方面的技能出现倒退。一旦怀疑孩子出现倒退型自闭症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和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成长环境。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子有自闭症要怎样治疗才正确
自闭症(孤独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和中医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自闭症儿童的某些症状,如冲动、多动、强迫行为等。常用的药物包括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匹莫林)、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和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自闭症,且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和指导。2、行为矫正:行为矫正被认为是自闭症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用行为分析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治疗方法,通过正向强化、分步教学和泛化等原则,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正常行为,减少异常行为。此外,早期强化行为干预针对2至5岁儿童,通过高强度的个性化训练,显著改善其语言能力、社交技能和适应性行为。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也非常重要。3、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自闭症主要采用推拿、针灸等方法。推拿按摩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抵抗力。针灸则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改善患儿的语言功能和睡眠障碍。此外,中医还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症状,采用中药方剂进行调理。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建议家长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行为矫正需要长期坚持,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训练过程,配合专业人员进行家庭干预。中医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需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同时,家长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理解和支持孩子,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孩子眼神不对视就是自闭症吗
自闭症通常是指孤独症。孩子眼神不对视的情况下,若同时伴有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刻板行为等典型症状且持续存在,很可能是孤独症;若仅为阶段性或因其他短暂因素导致的眼神不对视,则通常不是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等。患者大脑对社交信息的处理存在异常。通常情况下,孤独症孩子缺乏眼神对视的主动意愿,还会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缺陷,如很少对他人的呼唤做出回应,不主动与他人分享兴趣或喜悦,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患者还可能说话较晚,或在语言表达、理解上存在问题,如语言单调、重复话语、难以理解隐喻等。同时,患者常出现重复性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且兴趣范围狭窄,对某些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经专业医生通过多种评估工具,如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等综合评估后,可诊断为孤独症。一旦确诊,治疗通常以教育干预为主,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通过系统训练,改善孩子的行为和社交技能。药物治疗方面,对于伴有严重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药物,改善症状。然而,孩子在发育期可能因认知发展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眼神对视不稳定,但这并非孤独症,一些暂时性因素也可能引起孩子眼神不对视,如近期受到惊吓、身体不适、处于陌生环境感到紧张等。当孩子身体不适时精神状态不佳,减少眼神交流,待身体恢复后,眼神对视可恢复正常。若孩子因新到一个环境,感到害怕或好奇周围事物,可能短暂性地较少与他人眼神对视,适应环境后便会改善。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不伴有孤独症的其他核心症状,社交互动基本正常,语言发育符合年龄阶段,也无重复刻板行为,随着成长或不利因素消除,眼神对视问题会自然解决。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指标。为孩子创造丰富、安全的生活环境,鼓励其与同龄人互动交流,培养社交能力。若发现孩子存在发育异常,不要盲目猜测,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