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黄疸应如何预防与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2007-08-19 08:08: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黄疸浑身都黄
新生儿黄疸浑身都黄一般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溶血病、胆道闭锁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新生儿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对因治疗。1、正常现象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症状。如果新生儿除了黄疸以外,精神状态良好,吃奶、睡眠等情况正常,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在2周左右可以自行消退。2、母乳性黄疸如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情况,可能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水平比较高,使新生儿肠道内的胆红素分解增加,从而引起的母乳性黄疸。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的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3、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肝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肝炎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使胆红素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进行治疗。4、溶血病溶血病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疾病,新生儿可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新生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5、胆道闭锁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能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新生儿可出现上述症状。新生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肝门空肠吻合术、肝移植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吃辛辣刺激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也要避免喝酒,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局部,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加重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黄疸血培养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黄疸血培养主要是指通过血液进行细菌培养,从而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的情况。新生儿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发黄的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嗜睡、抽搐等情况。血培养是一种将新生儿的血液进行培养,从而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并且可以明确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原菌,有利于医生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新生儿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原因所引起的,建议患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头孢唑啉钠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蓝光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应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避免着凉,同时还应注意合理喂养,避免喂养过多,以免增加新生儿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饮食上建议家长注意保持新生儿的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新生儿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带着新生儿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