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灾区儿童的心理治疗应注意哪些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灾区儿童的心理创伤大多具有复合性、灾难性和持续性三大特点,只有一种心理创伤的人很少。因此,对灾区儿童的心理治疗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以满足儿童生活需要为基础 许多儿童由灾区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举目无亲,身心交瘁。在心理治疗前首先要着眼于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并且对他们日后的生活要有所考虑。

  二、社会支持与情感关怀相结合 要安排部分专人持续照料,也可以使用具有心理知识的志愿者,定期轮换交接,但切忌让孩子反复讲述自己受灾经历,勾起孩子的伤心事,加重心理负担。

  三、制定长期心理治疗计划 应根据评估和服务对象的数量来安排人员,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心理咨询师、精神护理人员为辅。

  四、疏导为主遵循循证实践的原则 对于急性应激障碍的儿童要以认知调整、行为调整和情绪疏导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一定的药物治疗。

  五、媒体不要过分打扰儿童的治疗和康复 对媒体和公众而言,不要过分关注和打扰儿童的治疗和康复生活,尽量让他们安静,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

  六、为心理康复创造条件 提供与儿童年龄相仿的玩具或书籍,尽可能提供机会使他们与同龄儿童接触和交往。注意儿童心理反应的特殊性,最好由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参与照料。

  七、避免家长心理反应对儿童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儿童家长的教育,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做处理。切忌让家长的心理反应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康复。

  八、适当饮食调理 要尽可能地了解儿童的饮食习惯和嗜好,在保证所需营养的基础上,使饭菜能符合儿童的口味,促进儿童饮食,对儿童躯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康复都有积极作用。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09-30 08:00:00浏览1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毛云英
精选
毛云英主任医师小儿内科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去咨询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学习困难、矮小症、遗尿症、性早熟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生长发育疾病;小儿心脏、肾脏及结缔组织病等免疫性疾病;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幼年类风湿病、川崎病、肾病综合征、心肌炎等疾病。
李怀宁
精选
李怀宁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去咨询
擅长小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陷、儿童癫痫、脑瘫、感统发育、发育迟缓、自闭症、矮小症、性早熟、智力低下、遗尿症、增高、构音障碍、青少年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疏导、学习困难、厌学等多项治疗,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在儿童行为发育、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综合评估及康复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杜虹
精选
杜虹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去咨询
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构音障碍、矮小增高、性早熟、智力低下、遗尿症、青少年焦虑抑郁、学习困难、厌学、心理疏导等多项治疗,并对儿童矮小增高、遗尿症、性早熟、肥胖症、生长发育等疾病有独到见解。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小孩子双眼皮几岁定型好
小孩子双眼皮定型的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临床平均是在4-8个月定型好,但也有到5-6岁以后才能定型好的情况。双眼皮的形成与眼睑解剖结构、遗传因素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定型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眼部的软组织包括眼睑皮肤等处于快速生长和调整阶段。在这期间,眼睑的皮下脂肪会逐渐减少,眼轮匝肌等肌肉结构也开始逐渐发育完善。一般在4-8个月时,眼部软组织的生长变化相对稳定下来,此时若具备双眼皮的遗传因素,眼皮形态便会逐渐显现并趋于稳定,形成较为明显且固定的双眼皮。然而,部分孩子到 5-6 岁以后才定型好,这是因为个体发育存在差异。有些孩子的眼部发育相对缓慢,尤其是眼脸部位的脂肪代谢和肌肉发育速度较慢,使得双眼皮形成的时间推迟。小孩子双眼皮定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双眼皮,孩子遗传到双眼皮基因的概率较大,并且双眼皮的形成时间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遗传基因的调控。此外,眼部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若孩子眼部频繁发生炎症,如结膜炎、睑腺炎等,可能会导致眼皮组织肿胀,影响双眼皮的正常形成和定型时间。若关注小孩子双眼皮的定型情况,建议保持孩子眼部清洁卫生,预防眼部感染。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尽量减少孩子长时间哭闹,避免因眼皮水肿影响双眼皮发育。若孩子眼部出现异常症状,如红肿、分泌物增多等,应及时就医。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恐惧怎么克服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和恐惧,可采取建立积极沟通、鼓励参与活动、设定合理目标、培养特长技能等方法来克服。1、建立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体育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孩子能结识更多伙伴,拓展社交圈子,锻炼社交能力。在活动中,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3、设定合理目标: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以免孩子因无法达成而产生挫败感;也不宜过低,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成功。每一次成功完成目标,都能给予孩子成就感,逐步积累自信。4、培养特长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一技之长时,会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同时,特长培养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也能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避免过度比较,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生完孩子可以吃水果吗
生完孩子是可以吃水果的,水果能为产后女性提供必要营养,助力身体恢复,但食用时需注意选择新鲜的水果,并且适量食用。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营养成分对产后女性至关重要。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产后身体组织的修复。像橙子、猕猴桃等水果都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而水果中含有的矿物质,如钾元素,产后女性因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易出现钾元素流失,适量食用香蕉等富含钾的水果,可补充钾元素,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有益。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有效辅助预防和缓解产后常见的便秘问题,苹果、梨等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为丰富,能帮助产后女性顺畅排便,减轻身体不适。部分水果还对乳汁分泌有积极作用。例如木瓜,其含有的木瓜酵素和维生素A等成分,能够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增加乳汁产量,为母乳喂养提供保障。此外,水果的摄入还能丰富乳汁的营养成分,进而提升乳汁质量。当产妇摄入多种水果后,水果中的营养成分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有助于婴儿获得更全面的营养,促进婴儿健康成长。若产后女性打算食用水果,要注意水果的选择。应挑选新鲜、应季的水果,避免食用变质或不新鲜的水果,以防引起胃肠道不适。若担心水果过凉刺激胃肠道,可将水果切成小块后用温水温热再吃,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加热,以免破坏水果中的营养成分。另外,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水果虽好,但也不宜过量食用,应根据自身消化能力合理安排摄入量,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
任守臣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孩子忧郁症如何治疗好
忧郁症一般指抑郁症,小孩子抑郁症可通过家庭支持系统建设、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建议家长在察觉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后,及时带孩子前往正规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1、家庭支持系统建设:家庭环境对孩子康复至关重要。家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耐心倾听孩子心声,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调整教养方式,避免过度批评或溺爱,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恢复。2、药物治疗:舍曲林和氟西汀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舍曲林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从而改善孩子的情绪状态,缓解抑郁症状。部分孩子使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氟西汀同样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提升5-羟色胺在大脑中的水平,可重塑神经回路,改善孩子低落情绪,增强其对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少数使用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头痛等症状。3、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游戏疗法能有效帮助患病儿童。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孩子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纠正对自身、周围环境的歪曲认知,通过设定具体行为目标,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感,改善情绪状态。游戏疗法借助游戏这一儿童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表达内心感受,释放负面情绪,修复心理创伤,提升社交与情绪管理能力。治疗期间,建议家长严格遵医嘱给孩子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另外,密切观察孩子情绪、行为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定期带孩子复诊,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此外,鼓励孩子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社交,接触自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