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班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叫东东(化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给东东的诊断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正如医院的诊断书上说的那样,东东的行为“似乎比较幼稚,与孩子的年龄很不相符;注意力往往很不集中,非常兴奋和多动;做事我行我素,自我中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往往置若罔闻,有时甚至会在上课时走出教室;孩子情绪比较波动,有时难于控制……
对这个孩子,我并没有抱怨和责备,而是给了他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
一、多一些理解
当我知道东东从小就有这些反常的表现后,没有厌弃他,而更多的是对东东及其父母的理解和同情。同情上帝没有给这对父母一个健康的孩子,同情东东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感叹东东父母为孩子付出的比其他父母多几倍的努力和辛劳,感受到东东父母的伟大。我决定好好对待东东,让他受到最小的伤害,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当其他家长问及东东的情况时,当对他影响全班同学流露出不满时,我一是引导家长像我一样,从做父母的角度,多给他们一些理解;二是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吸引家长,让家长信任我有能力处理好这个孩子的事情。渐渐地,其他家长没有要找校长的冲动了,也能接受这个孩子了。
二、多一些了解
东东太特殊了,在我从教的13年里,虽然积累了一些“好动”学生的案例和经验,但还是第一次遇到“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我的很多“法宝”在东东身上都不灵验。为此,开学第一周,我每天都要与东东的父母交流,了解东东在家、在幼儿园的表现。把我认为“怪异”的行为告诉家长,请家长分析产生的原因。因为家长从小就和孩子在一起,最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就向家长讨教“管用”的方法。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东东爱看地图,知道东东看见新鲜的事物容易兴奋,知道可以用零食来刺激他……
经过了解,我慢慢地可以跟东东交流了,慢慢地可以“稳住”东东了。
三、多一些包容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的行为确实有些问题,但他们不是有意调皮捣蛋,也不是家长老师教育失误,而是他们天生的一个特别大脑,带着潜在的天生禀赋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问题行为。”
东东经常做出一些“超常”行为,我都能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他。当他把早点洒得满地时,我没有责怪他,而是指导他把座位收拾干净。当他课堂上突然离开座位,我会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边抚摩他的头哄着他,边把他牵回座位。当他看见同学在当小老师领读时,会冲上讲台,也要当小老师,我会请同学们让一让他,满足他此时的心理需求。
因为多了一些包容,东东心理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他的安全感强了,上课走动的少了,歇斯底里的喊叫也少了。
四、多一些关爱
东东很容易紧张,情绪很容易波动。当他感到不安时,他会走到我的身边拖着我的手,或抓住我的手抚摩他的脸。刚开始,我觉得很“别扭”,很不“适应”。后来,我发现他是在寻求心理的安慰,是在找“保护伞”,也就慢慢接受了,这样能让他不躁动。
东东的行为“比较刻板、固执”。作业或测验时,因为他的协调性的影响,他总是会把作业本或试卷擦破。当遇到这种现象时,他非要让我给他用透明胶补好。刚开始,我对他说,现在我要上课,下课再帮你补。但这样不行,他会不停地叫,还不时把透明胶往我手里赛,不达目的不休息。现在我学“聪明”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一边讲课,一边给东东修补。
东东的手指长倒刺了、鼻子堵住了,他会叫我马上帮他剪、抓住我的手给他抠鼻孔……我都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及时帮他解决。
因为给了东东更多的爱,我成了他在学校里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每天都会到办公室“接”我去上课,课后又把我“护送”回办公室。老师们都开玩笑说他是我忠实的“保镖”。
五、多一些方法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如果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合适的方法,也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1.让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
第一周上课,当老师用实物投影仪组织教学时,东东特别“捣蛋”。老师刚把课文的插图放到投影仪下,东东觉得有趣就马上拿一本课外书书放上去,课外书的图片投放出来,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好不容易才把他安顿在座位上,老师把焦距调整一下,图片一会儿由小变大,一会儿又由大变小,东东又觉得“神奇”,马上冲上讲台,把按钮按个遍,找到焦距按钮后,看见图片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乐得呵呵地傻笑。同学们也哄堂大笑起来。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可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