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有些人掏耳朵,掏完后觉得轻松了不少。殊不知,自己掏耳垢极易对耳朵造成损伤。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李永新对《生命时报》记者说:“耳垢,俗称耳屎,它其实是耳道中的耵聍腺正常的分泌物。”有的呈黄、棕褐色黏性油脂状,我们俗称为“湿耳”;有的与耳道皮肤落屑混合形成干硬块,被称为“干耳”。无论哪种耳垢都有润滑耳道皮肤、沾黏异物、防止水分进入的作用,“所以,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一定要把耳道掏干净才舒服。”
李永新指出,如果自己掏耳朵,尤其是挖耳勺,往往都是金属或塑料制成的,质地比较硬,再加上角度不正确、不知深浅,极易刺破薄薄的外耳道皮肤和毛囊,从而导致外耳炎。而发炎了的耳道表皮往往会失去自动排除耳垢的能力,致使耳垢越积越多。此外,自己掏耳朵时,还可能将耳垢推向耳道后部,更不容易排出。
“其实,干性耳垢是可以自行排出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必要掏。而湿性耳垢比较黏,不能自动脱落,建议这些人半年去医院做次检查,如果出现了堵塞现象,并且影响了正常听力,就由医生帮助取出耳垢。”李永新提醒道,当然,有的干性耳垢也会形成硬块,不能脱落,也需要就医。
除此之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姚红兵还特别指出,对孩子而言,应该每3—6个月定期到医院清理耳垢。
(实习编辑:杜念念)
主任医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耳鼻喉
副主任医师
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
主任医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
主任医师
贵州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