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咳嗽逐渐加重,继而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有特殊的鸡啼样吸气性回声为特征,病程可拖延2-3月以上。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多在5岁以下,重症可出现肺炎、脑病等合并症。中医学称之为“顿咳”、广顿嗽”、“鸬鹚咳”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3-21日,一般为7-10日,发病后可分为3期。
1.初咳期:自发病至出现痉挛性咳嗽止,约7—10日,初见发热,咳嗽,流涕及喷嚏等,症状类似感冒。约3-4天后热退,感冒症状渐消失,但咳嗽加重,尤以夜间为重。
2.痉咳期:自痉挛性咳嗽开始至停止,约2-6周,重症可达2个月以上。痉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表现为连咳不已,每次十数声或数十声不等,咳毕有鸡啼样吸气性回声,井常呕吐出痰涎后方可暂时缓解。咳时面赤腰曲,颈引舌伸,涕泪交流,眼睑浮肿,眼结膜充血甚或出血,或痰中带血,舌下系带因与下齿反复摩擦而出现溃疡。
3.恢复期:自咳嗽不再是痉挛性开始至咳嗽完全消失止,约2-3周。
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有百日咳接触史。
2.痉咳期典型的痉咳表现,舌下系带溃疡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痉咳期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20~40x10?/L,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达0.6-0.7,用咳碟法或鼻咽拭物法做细菌培养,有百日咳嗜血杆菌生长。在发病第一周阳性率最高,达90%,以后降低。鼻咽拭物涂片做直接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该法具有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和诊断快速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