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本病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溶血性贫血相对较少见,仅占10%,但急性溶血有生命危险。
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以下三种:
(1)药物性免疫,导致有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
(2)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如G6PD缺乏者)。
(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停止使用有关药物及控制溶血的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
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者可有发热,腰背痛,酱油样尿。 2.贫血。 3.黄疸,肝脾肿大。
诊断依据
1.近期有明确服药史。 2.寒战、发热、腰背痛、酱油色尿。 3.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4.实验室有溶血性贫血证据。 5.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
1.停止使用有关药物。
2.控制溶血发生。
3.输血。
(实习编辑:戴月娟)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肿瘤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 淋巴瘤血液内科(儿童肿瘤中心)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