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疾病 > 肝胆疾病

肝胆多同病 中医教你看胆病

举报/反馈
2013-03-20 14:10:03家庭用药

  胆为六腑之一,在右胁之内,附于肝的短叶间,与肝相连。在经络理论中,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由于胆与肝在经络上相互络属,故肝与胆构成脏腑经络学中的表里关系。

  胆贮存、排泄胆汁

  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味苦呈黄绿色,泄于小肠(现代医学所言十二指肠,在中医理论中同属于小肠)以助消化,为清净之液,故历代医学文献称胆为“中精之府” “中净之府” “中清之府”。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著《类经·藏象类》中说:“胆,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盖以他腑所盛者皆浊,而此独清也。”

  胆所贮存的胆汁由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向小肠排泄,亦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因此,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脾胃运化功能亦趋健旺。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可致胆汁排泄不利,从而出现胸胁胀满、疼痛,并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见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症。若肝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或肝火上炎时,亦可引起胆汁上逆,除表现为胸胁胀满疼痛外,还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于肌肤,则可出现黄疸。反之,若因某些原因阻碍胆汁的排泄,也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障碍,而引起肝的病变。由于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常累及胆,胆病每波及肝,故肝胆同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如肝胆湿热、肝胆火旺、肝胆气滞、肝胆气逆等。

  胆主决断

  《黄帝内经》指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中正”,指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之意。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功能。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从情志和思维过程来说,谋虑之后必须决断,而决断之出来自谋虑,两者亦是密切联系的。在正常情况下,胆气充实,决断无差,使人行为果敢而正常。若胆气虚馁,则虽言善谋,而不能决断,终不能成事,社会语言中所说的“胆气”“胆量”“胆怯”等,或与上述理论有关。中医临床上将多思善虑、不耐惊恐等症,多辨证为胆气不舒、 胆郁痰扰,也以此为理论根据。

  胆为奇恒之腑

  所谓奇恒之腑,是指在形质结构上有异于脏,而在生理功能上却类似于脏的一类组织器官。中医藏象学中被称为奇恒之府的有脑、髓、骨、脉、女子胞与胆。

  胆是六腑之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是以通为用,且有助于食物的消化,符合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特点,故属于六腑之一。胆又为奇恒之腑,是因为胆本身贮藏的是清纯洁净的胆汁(《内经》称为“精汁”),并不是传化饮食的通道,即不与饮食水谷直接接触,与胃、肠、膀胱等腑有区别。

  胆的常见病理

  胆与肝在经络上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故在病理上也多肝胆同病。

  肝胆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偏食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热内生,郁而化热所致。多见胁肋胀痛,脘腹胀满,厌食油腻,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病情加重,口苦泛恶,大便溏垢,小便短赤,或有黄疸,或男性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或妇女带下黄臭、阴部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这类病症,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患者。

  肝胆火旺:多由不良的精神情志因素造成,临床可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口苦口干,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舌苔黄燥,脉象弦数等症。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原因,目前中医临床上肝胆火旺的病例有上升趋势。

  肝胆气滞:多由情志不遂或气郁体质所致。临床多见胸胁胀满,时欲太息,多愁善感,容易生气,妇女月经不调、经来乳胀等症。这类患者,除外界情志刺激以外,多与先天禀赋为基础的体质倾向有关。

  胆郁痰扰:多缘于精神情志因素,由此而使疏泄失常,肝胆气滞,气滞痰凝,痰气互结,多以眩晕胆怯为主证,可伴有口苦,烦躁不寐,惊悸不宁,思虑无度,多愁善感。临床多见于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等精神情志性疾病。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