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狂犬病100%致死,被猫狗咬伤就要打狂犬疫苗吗?

  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致死性的疾病。许多人被猫或狗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抱有侥幸心理未及时处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还有一种人对狂犬病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得了“恐狂症”。

  目前,狂犬病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

  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医学界”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王传林副主任为大家进行狂犬病科普。此前,由王传林教授主编参与的《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在“2020中国动物致伤诊治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

  狂犬病有多可怕?

  “100%致死”、“可防不可治”、“发病时很可怕”,这是大家对狂犬病的普遍认知。

  狂犬病,因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特有的恐水,又名恐水症。据2019年WHO网站更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存在狂犬病,每年因狂犬病死亡人数可达59000,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19年我国狂犬病的发病数为290例,死亡数是276例。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高致死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传播。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以1-3个月居多,短则7天,极个别长达1年或更长时间。

  2020年9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浙江54岁男子一年前被野狗咬伤后因心疼钱未打狂犬疫苗,结果一年后突发狂犬病,在EICU里抢救一周后不治身亡。

  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且至今没有任何可以治愈狂犬病的药物,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在未发病前接种疫苗预防。

  被哪些动物咬伤后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许多人在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得狂犬病?要不要处理?

  王传林教授说,“现实生活中,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快速鉴别致伤动物是否带病毒,只能够基于暴露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动物伤人后传播风险等级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无风险。高风险指犬和猫、野生哺乳动物(狐、狼、豹等)、蝙蝠,一旦有高风险暴露应立即开展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流程。

  低风险指家畜、啮齿动物等,对于低风险暴露患者不建议开展暴露后处理。除外当地发现有低风险动物不明原因死亡或有狂犬病等情况时,建议按暴露后处置。

  无风险指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被其致伤一般不需进行狂犬病暴露后处置。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措施包括:彻底清洗、冲洗伤口、及时并全程接种狂犬疫苗以及必要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不同伤口等级处理方法不同

  当被动物致伤后,不少人会因为只是轻微的抓伤或擦伤等,选择不去接种疫苗。王传林教授说:“被动物致伤后,伤口分3个等级,不同等级处理方案不同。”

  I级暴露是指接触动物时,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没有破损。此种情况无需暴露后处置,但接触部位需认真清洗。

  II级暴露指动物轻咬裸露皮肤,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此种情况需立即接种疫苗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III级暴露指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有破损;动物舔触处的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有接触。此种情况需立即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十日观察法”不可乱用

  不少人对十日观察法的理解是,只要十日内咬伤自己的动物没死,自己就没事。殊不知,面对这一“可防不可治”的疾病,抱有侥幸心理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2005年WHO发布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一次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动物(主要指猫和狗)在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治疗(接种疫苗)。”

  王传林教授强调,犬猫伤人后在已经消除狂犬病的国家可以暂时不开展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先观察伤人动物。假如该动物十日保持健康则不再需要预防狂犬病,十日内动物发病或者不明原因死亡则紧急按照预防狂犬病暴露后处置。但在我国或其他未消除狂犬病的国家,犬猫伤人后应立即启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同时观察动物,若10天后动物还保持健康则可排除狂犬病,可以考虑停止狂犬病预防。

  接种狂犬疫苗后再次暴露怎么办?

  以前接种过狂犬疫苗,现在又发生了暴露,还需要接种疫苗吗?

  若前一次受伤后已经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则再次受伤后不需再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需要接种狂犬疫苗的次数,取决于此次受伤距离前一次全程接种完的时间。

  王传林教授指出,WHO推荐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最后一针完成后的3个月内(含3个月)再次暴露,无需接种疫苗。超过3个月再次暴露者,需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1针疫苗。既往完成至少2针疫苗接种者,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我国目前暂时是按照卫建委09版规范执行。

  接种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破伤风的最佳方式

  王传林教授指出,所有的外伤均应预防破伤风,动物致伤属于破伤风的高风险,更需要正确预防破伤风。然而,目前大众以及医务人员对破伤风的重视程度不够,破伤风预防的处理也不够规范。

  “任何伤口均需预防破伤风,破伤风针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注射破伤风疫苗是最科学、最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王传林教授强调。

  以前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接种破伤风疫苗少于3针,若为低风险暴露只需补齐3针,即完成全程免疫;若为高风险暴露,即刻使用一针破伤风针,临时保护的同时完成全程免疫接种。

  以前接种过破伤风疫苗(≥3针),不管伤口等级如何,5年内不需预防破伤风;5年至10年者,高风险暴露只需补一针破伤风疫苗;10年以上者,低风险、高风险均需接种一针疫苗。

  参考信息:

  [1]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王传林,孟胜利."十日观察法"的依据与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013(011):1145-114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

2020-09-29 00:00:02浏览2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右侧侧脑室肿瘤动手术危险吗
右侧侧脑室肿瘤动手术比较危险。侧脑室作为大脑内部重要的腔隙结构,周围毗邻复杂的神经、血管及脑组织,手术操作空间极为有限,且极易损伤重要功能区。右侧侧脑室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是手术风险高的重要原因。侧脑室壁紧邻基底节区、丘脑等关键神经核团,这些区域掌管着人体的运动、感觉及内分泌调节等重要功能。手术中一旦损伤这些结构,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内分泌紊乱等严重后果。此外,侧脑室内及周围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如脉络丛动脉、室管膜下静脉丛等,这些血管壁薄且脆弱,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而出血不仅会影响手术视野,还可能压迫脑组织,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右侧侧脑室肿瘤手术的高风险还体现在技术操作难度和术后并发症上。由于侧脑室空间狭小,肿瘤位置深在,手术操作需通过有限的通道进行,对手术器械的精准度和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极高。即便顺利切除肿瘤,术后也面临诸多风险。例如,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循环障碍,引发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手术区域的脑组织因受到牵拉、损伤,可能出现脑水肿,进一步压迫周围组织;还可能因感染引发脑室炎等严重炎症反应,这些并发症都极大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右侧侧脑室肿瘤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需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充分评估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术后家属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颅内压变化,及时处理出血、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右侧卵巢黄体囊肿是什么意思
右侧卵巢黄体囊肿是指发生在右侧卵巢的黄体结构异常增大形成的囊性病变。这类囊肿属于卵巢功能性囊肿的范畴,多为生理性改变,具有自限性特点。右侧卵巢黄体囊肿的形成与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密切相关。在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卵泡腔内形成血体。随后,血体被吸收,卵泡壁的细胞增生、肥大,形成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且不断增大,腔内液体增多,就会形成黄体囊肿。正常情况下,黄体囊肿多为单侧,且直径较小,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然而,当囊肿较大或发生破裂、扭转时,症状便会显现。常见症状为下腹部一侧隐痛或坠胀感,若囊肿破裂,患者会突然感到一侧下腹部剧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右侧卵巢黄体囊肿的治疗,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多数囊肿会自行消退。若囊肿较大,出现严重破裂出血或囊肿发生扭转,为避免卵巢坏死,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或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囊肿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若发现右侧卵巢黄体囊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妇科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囊肿性质和大小。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到外力撞击,防止囊肿破裂或扭转。若出现下腹部疼痛加剧、阴道流血、发热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右侧睾丸鞘膜腔积液怎么治疗
右侧睾丸鞘膜腔积液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该疾病是因鞘膜分泌与吸收失衡,导致鞘膜腔内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症,可影响睾丸血液循环及生精功能。若发现睾丸鞘膜腔积液,应及时就医,进一步确定病因。1、观察等待:对于积液量少、无明显症状且长期无变化的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其中,婴幼儿先天性睾丸鞘膜腔积液在1-2岁前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在此期间,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积液变化。若积液未自行吸收或出现症状加重,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法。2、药物治疗:若积液由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引起,导致反应性鞘膜腔积液,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以控制炎症,减少渗出,促进积液吸收。3、手术治疗:对于积液量大、症状明显,或存在交通性鞘膜积液(与腹腔相通)的患者,常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鞘膜翻转修补术,切除多余鞘膜,将剩余鞘膜翻转缝合,防止液体再次积聚;还有鞘膜切除术,直接切除病变鞘膜。若为精索静脉曲张引起的鞘膜腔积液,还可能需进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从病因上解决问题。建议男性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阴囊,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坠胀感。保持阴囊清洁,防止发生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及阴囊外伤。定期进行阴囊超声检查,观察积液变化情况。若出现阴囊坠胀、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右侧附睾头囊肿是怎么回事
右侧附睾头囊肿的出现与局部损伤,以及疾病因素如附睾炎、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有关。若发现右侧附睾头囊肿,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病史,并通过超声检查、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等检查,排查相关疾病。一、非疾病因素:右侧阴囊受到外力撞击、挤压等,可能导致附睾局部组织受损,引起附睾管破裂,附睾液外渗积聚进而形成囊肿。若损伤后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二、疾病因素:1、附睾炎:该疾病多由泌尿系统感染蔓延所致,炎症长期刺激附睾组织,可使附睾管局部狭窄、堵塞,导致附睾液排出不畅形成囊肿。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炎症。若附睾炎反复发作,囊肿较大且症状明显,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进行囊肿切除术直接切除附睾囊肿,同时切除周围病变组织。2、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症时,前列腺液分泌异常,含有炎症因子的前列腺液反流至射精管,进而波及附睾引起炎症,导致附睾管堵塞形成囊肿。治疗前列腺炎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遵医嘱使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改善排尿症状,并配合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前列舒通胶囊。3、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可影响阴囊内血液回流,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附睾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促使囊肿形成。轻度精索静脉曲张可通过穿戴阴囊托带促进血液回流。病情较重者可能需遵医嘱进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精索静脉介入栓塞术。对于精索静脉曲张合并的附睾头囊肿,若囊肿较大或症状明显,也可考虑直接进行囊肿切除术。建议男性注意保护阴囊,避免外力损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会阴部清洁,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避免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睾丸疾病风险。若患有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