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心肺肾 呼吸神经免疫…… 新冠病毒是怎么做到无孔不入的?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迅速席卷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已经突破247万,死亡病例近17万,为全人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新冠病毒的具体来源尚无定论,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感染人体的,又是如何让人体产生病变的呢?

  新冠病毒与宿主

  目前,新冠病毒的原始来源还未有统一定论,但蝙蝠已被确认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蝙蝠身上有多种冠状病毒,但它们的S蛋白在人体没有受体,接触蝙蝠不会直接感染病毒,只有通过中间宿主(其它哺乳动物,如果子狸、**甲等)感染变异后才可能感染人;若通过实验把它的S蛋白换成灵长类的,也可能感染人。

  新冠病毒的攻击对象——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人体与外界环境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系统。包括气体的通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以及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

  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由鼻子、喉和咽组成,下呼吸道由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组成。肺的支气管经多次反复分支成无数细支气管,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通常称之为肺泡。肺泡细胞有I型(气-血屏障)和II型(分泌)两种。

  新型冠状病毒从上呼吸道进入呼吸系统,最终感染肺泡细胞,造成肺泡细胞的血管扩张,为血管和肺泡壁的通透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其中,重症患者发生肺间质水肿,飞剑只有过量液体积聚并溢入肺泡腔,肺的表面活性物质丧失,中性粒细胞浸润,瘢痕组织形成。而免疫细胞金瑞会加重肺损伤,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加重细胞水肿,中性粒细胞释放ROS引发细胞坏死。

  肺表面活性物质丧失造成肺泡塌陷,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逐渐丧失,肺泡-红细胞无法进行有效地气体交换从而导致缺氧和酸中毒。I型与II型肺泡细胞丧失后肺逐渐塌陷,引发ARDS,炎症加重形成全身炎性因子风暴(SIRS)、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

  免疫系统的抵抗

  人免疫系统发现病毒和受损细胞后,一方面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产胜大量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但吞噬对病毒作用有限。另-方面免疫系统也启动B细胞产生有效的抗体来对付病毒,但抗体产生慢,4天左右能产性少量结合力弱的IgM,数天或数周后才能产生结合便强并足够的抗体,如IgG、lgA、 IgE, 以gG为主。

  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和受损细胞时,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如L-6、GM-CSF及IL-

  (2、7、8、10、12)、G-SCF、 IP-10、 MCP-1、MIP-1a、 IFN- (a、β、y)、TNF-a等等,引起“炎症风暴",使炎性粘液充斥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另外,部分受损肺泡未及修复,暂由成纤维细胞替代,严重影响氧交换;炎症还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水肿和休克。病毒在人体其它部位也会引起炎症,只是不如肺部严重或致命,但也会加重全身衰竭,患者最终死于缺氧引起的多脏器衰竭。

  感染力新冠病毒,人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肺部变化

  2月17日,The Lancet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302医院)王福生院士团队的病例报告。该团队在1月27日对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进行了病理解剖。这是全世界有文献记录的首例对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

  2020年1月21日,一名50岁的男子因发热、寒战、咳嗽、乏力和气促等症状被送往发热门诊。他报告了1月8日至12日的武汉旅行史,并且于1月14日(起病第1日)出现首发症状,表现为轻度寒战和干咳。但该患者仍继续工作,直到1月21日前往医院就诊。在医院对该患者进行了胸片检查并采集了咽拭子,胸片显示双肺多发性斑片影。1月22日(起病第9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qRT-PCR检测证实该患者为COVID-19。

  他被立即转入隔离病房,并通过面罩给氧进行氧气支持。予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500万U, bid)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500mg, bid., p.o.)作为抗病毒治疗,并予莫西沙星(0.4g,qd., i.v.gtt)预防继发感染。鉴于其出现的严重气促和低氧血症,予甲强龙(80 mg, bid., i.v.gtt)以减轻肺部炎症。实验室检查结果列于附录(p4)。接受药物治疗后,患者体温从39.0℃降至36.4°C。

  在起病第12日,胸片显示患者双肺进行性浸润影和广泛网格状密度增高影。由于患者患有幽闭恐惧症,他多次拒绝ICU的呼吸机支持。因此,他接受了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给氧浓度60%,流速40 L/min。在起病第13日,患者症状仍未改善,但血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5%以上。起病第14日下午,患者低氧血症和气促恶化。尽管接受了HFNC(给氧浓度100%,流速40 L/min),但血氧饱和度仍降至60%,并且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我们立即进行了有创通气、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注射。但不幸未能复苏成功,该患者于北京时间1月27日18:31宣布死亡。

  组织样本取自患者的肺、肝和心脏组织。组织学检查显示双侧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细胞纤维粘液性渗出(图2A,B)。右肺组织出现明显的肺泡上皮脱落和肺透明膜形成,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图2A)。左肺组织表现为肺水肿和肺透明膜形成,提示早期ARDS(图2B)。双肺中均可见到间质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个核细胞炎性浸润。在肺泡腔中出现多核巨细胞和非典型增大的肺泡细胞,其中非典型增大的肺泡细胞具有较大的细胞核,双嗜性的细胞质内颗粒和明显的核仁,表现出病毒性细胞病变样改变(viral cytopathic-like changes)。我们未发现明显核内或胞浆内病毒包涵体。

  COVID-19的病理特征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感染中的病理特征非常相似。此外,COVID-19患者的肝活检标本显示中度的微血管脂肪样变性以及轻度的肝小叶汇管区活动性炎症(图2C),提示该损伤可能由SARS-CoV-2感染或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心肌间质中有少量单个核细胞炎性浸润,但没有其他心肌实质损害。

  将外周血用于流式细胞术分析。我们发现,外周血CD4+和CD8+细胞的数量大大减少,而它们的状态却被过度激活,较高的HLA-DR(CD4 3.47%)与CD38(CD8 39.4%)双阳性比例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CD4+T细胞中具有高度促炎效应的CCR4+ CCR6+ Th17细胞增加。此外,发现CD8+T细胞有高浓度的细胞毒性颗粒,其中31.6%的细胞为穿孔素阳性,64.2%细胞为颗粒溶素阳性,30.5%细胞为颗粒溶素和穿孔素双阳性(附录p3)。我们的结果表明,以Th17的增加和CD8+T细胞的高细胞毒性为表现的T细胞过度活化,能够部分地解释该患者的严重免疫损伤。

  胸片图像提示肺炎迅速进展,双肺之间有些许差异。此外,肝组织表现出中度微血管脂肪样变性和轻度小叶活动性炎症,但是没有支持SARS-CoV-2病毒感染或者药物导致肝损伤的确切证据。心脏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组织学变化,提示SARS-CoV-2感染可能不会直接损害心脏。

  2.心肌损伤

  4月17日,在“新冠病毒感染→心脏损伤、心肌炎”的中美专家大讨论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心脏科常规及介入心血管疾病专家周海瑞教授报告了首例COVID-19心内膜活检报告。患者女性,43岁,因压迫性胸痛和呼吸困难3天到急诊。患者既往史不明显。入院时,T:37.7℃,BP:120/80mmhg,HR:79次/分。查体显示:肺底呼吸音降低。由于氧饱和度降低(SpO2  89%),行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支持。

  胸部X光片显示双侧轻微混浊,提示间质性炎症性肺病。考虑到局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立即取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结果:SARS-CoV-2阳性。

  心电图(A组)显示偶发房异位节律,V1-V2和aVR导联ST段轻度抬高,对应V4-V6导联ST段压低,QTc 间期452 ms,呈弥漫性U波。高敏肌钙蛋白(hs-TnT)曲线为135-107-106 ng/L(正常值<14),NT-pro BNP为512 pg/ml(正常值<153),CRP为18 mg/L(正常值<6)。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轻度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 43%),伴有下外侧壁室壁运动降低;无心室扩张,无心包积液。

  临床首先怀疑是心肌炎。CT胸部扫描(B组)证实双侧斑片状磨玻璃样混浊;CT造影(CTA)未提示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冠状动脉疾病(C组)。动态三维重建显示左室中、基底节段明显运动减退,心尖收缩正常,提示为逆向Tako-Tsubo综合征(TTS)样改变(在线补充材料,电影S1)。

  患者被收入专业的COVID-19单元治疗。

  经多学科评估,拟行心脏磁共振(CMR)和心内膜下心肌活检(EMB)以明确诊断。

  CMR(第7天)显示:尽管在左室基底节段和中间节段持续存在轻度运动减退,收缩功能恢复(从CTA的52%恢复到CMR的64%);在相同的部位,在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D组)上观察到弥漫性心肌水肿,确定假性室壁肥厚,并通过T1证实和T2(平均自然T1=1188ms,正常值<1045;平均T2=61ms,正常值<50)证实。延迟钆增强序列没有可检测到的心肌瘢痕/坏死灶。

  EMB(E组,第7天)显示弥漫性T淋巴细胞炎性浸润(CD3+>7/mm2),伴有显著间质水肿和局限性坏死灶。未发现纤维化,提示急性炎症过程。分子生物学分析:心肌内没有(发现)SARS-CoV-2基因。未见收缩带坏死或Tako-Tsubo综合征相关的微血管异常。

  最终诊断为急性病毒阴性的淋巴细胞性心肌炎并SARS-CoV-2呼吸道感染。

  患者接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500 mg BID和羟氯喹200 mg BID经验性治疗后,收缩功能恢复正常(LVEF 65%),心电图正常,hs-TnT和CRP均显示进行性改善(F组)。病人出院时没有任何症状(第13天)。

  COVID-19感染患者心肌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在这位COVID-19患者身上发现了心肌炎症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3.免疫系统

  从2月16日至24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完成了9例新冠肺炎遗体病理解剖。

  前3例遗体解剖病理研究有了什么新发现,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包括除了侵犯肺部,新冠病毒还让哪些器官受累?还有学者提出的一些重症患者中可能暴发心肌炎或“心碎综合征”,是否存在?

  两位专家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科学研究上说,病例越多越好,但很难做到。但目前积累的11例病例,某种程度上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不仅有发现,而且是比较重要的发现。”

  刘良说,目前看来,新冠肺炎不仅损害了肺,还包括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他同时提到,新冠肺炎逝者是否存在肺部严重纤维化暂且不谈,可以肯定的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有些患者肺部切面出现粘液性分泌物。

  他进一步阐释说,目前切片结果显示,肺泡功能可能受到损伤,然后气道又被粘液堵住了,临床上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所以要改善病人的缺氧状态,需要把气道打通,对粘液进行稀释、溶解。否则粘液没有被化解,单纯给气给氧,有时候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临床上已经采用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刘良认为,还可以再多进行一些尝试,如对中药的运用。

  重症患者是否会暴发心肌炎?刘良认为,目前看还是待定,需要更多观察。至于心碎综合征,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临床上没捕捉到,病理上也很难发现。

  病毒的传播途径并不是病理学的问题。但刘良说,在进行遗体解剖时,与合作单位一起,的确做了不同器官、组织的核酸测量,有些发现也有助于对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但还需要将不同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因为从目前来看,不同病例以及不同脏器的监测结果并不是十分一致。

  王国平提到,目前看来,新冠肺炎和SARS引起的肺炎在病理学上有类似性,都是病毒性肺炎,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哪里不同,会慢慢揭示出来。

  两位专家均表示,目前不便透露过多报告细节。未来将会将此次尸检的相关检测结果与临床进行对接,研究某些病变究竟是由临床上的治疗行为造成的,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

  4.神经系统

  3月4日,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和中国CDC传染病所合作发现一例新冠肺炎合并脑炎。中国CDC传染病所在脑脊液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序列,相关基因组注册在GISAID数据库,命名为ICDC-DT005。迄今,尚未见到COVID-19导致脑炎的其他报道。该病例的报告也提示临床医护注意新冠病毒对中枢系统的影响。

  该病例为一位56岁男性,因“发热、乏力、头晕7天、呼吸困难2天”于2020年1月24日入院(发病后10天)。入院后迅速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病程第10天出现烦躁不安,转入ICU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支持,并给予镇静和镇痛。病程第14天,经过机械通气救治,呼吸衰竭改善,停止镇静后,发现患者颌面及口角频繁抽搐,伴持续呃逆,颈抵抗阳性,四肢肌张力升高,双侧膝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及踝阵挛阳性。头部CT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大于330mmH2O,脑脊液外观无色清亮,生化检测无异常。中国CDC传染病所在脑脊液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序列,相关基因组注册在GISAID数据库中,命名为ICDC-DT005。该患者经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甘露醇脱水,米达唑仑抗抽搐,甲基强的松龙(500mg iv gtt﹡3天)等治疗后,于病程22天意识转清。但仍存在精神焦虑,谵妄,右侧侧巴氏征及双侧踝阵挛仍阳性。病程24天,拔除气管插管。病程32天,意识完成恢复,肺炎显著好转,转出ICU。

  5.生殖系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建清团队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对病人的肾和睾丸造成损伤。

  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士表示:“此前有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肺脏和免疫系统损害为主,但理论上新冠感染还可能造成睾丸损伤。从现在得到的数据看,影响还是相对较小。疫情中考虑到标本自身的风险问题,我们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目前的证据还不确凿。但我们建议感染新冠肺炎后治愈的患者,最好还是三个月到半年之后再进行生育。”

  对新冠病毒的病毒学特征了解的日渐深入,更有利于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攻克新冠难关,享受自由呼吸!

2020-04-23 14:37:12浏览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血糖高可以怀孕生孩子吗
血糖高患者是否可以怀孕生孩子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血糖控制良好且病情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并怀孕;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处于糖尿病急性发作期,则不建议怀孕,因为高血糖会对母体和胎儿健康造成诸多风险。高血糖对怀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孕几率和妊娠风险两个方面。高血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卵巢激素分泌,干扰正常排卵过程,从而降低受孕几率。此外,高血糖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不利于胚胎着床。在妊娠期间,高血糖会增加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对孕妇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对于血糖高患者,怀孕前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建议在备孕前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3.9到6.5mmol/L,餐后血糖尽可能小于8.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在怀孕期间,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血糖高患者怀孕也至关重要。饮食上应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孕妇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焦虑和紧张导致血糖波动。建议在备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咨询内分泌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意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调整生活方式和必要时进行医学干预,部分血糖高患者可以安全怀孕并生育健康的宝宝。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孩子眼睛近视了怎样才能恢复
孩子眼睛近视后恢复视力方法主要包括生活习惯调整、视觉训练、药物治疗、光学矫正等,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不正规的方法。1、生活习惯调整:要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多接触自然光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同时,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合适,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等,都有助于维护孩子的视力健康。2、视觉训练:集合训练可以增强双眼的集合能力,改善双眼视功能,如聚散球训练等。调节训练能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如翻转拍训练就是常用的方法。通过这些训练,可以缓解视疲劳,对改善部分功能性近视有一定作用。3、药物治疗:如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遵医嘱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进展,延缓眼轴增长。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能改善眼肌疲劳,对缓解因视疲劳等引起的假性近视有一定帮助,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稳定。4、光学矫正: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方便、安全,能有效提高视力。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觉质量,减少周边视网膜离焦,但佩戴时要注意卫生。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孩子,还可以考虑角膜塑形镜,晚上佩戴,白天可暂时恢复较好的视力,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发展。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近视,要尽快带孩子到正规的眼科机构或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近视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坚持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训练,以达到更好的视力恢复和控制效果。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女孩子毛发多正不正常
如果遗传因素导致女孩子毛发较多且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或在青春期因激素水平生理性波动出现毛发稍多,通常是正常的生理范畴。但如果毛发过多且呈男性化分布,如出现上唇胡须浓密、乳晕周围长毛、下腹正中线毛发增多等,同时伴有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则属于不正常情况,可能是疾病导致的多毛症,可能与体内激素失衡相关。正常情况下,毛发多可能受遗传影响,若家族中女性普遍毛发较为浓密,后代女性也可能遗传到这种特征。青春期时女性身体发育,激素水平会有一定波动,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可能导致毛发比之前稍多。一般随着身体发育成熟,激素水平稳定,毛发情况也会趋于稳定,这种因生理因素导致的毛发增多,通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无需特殊干预。不正常的多毛症,常见病因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导致女性多毛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由于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致使毛发增多。治疗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调节激素水平,还可使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若为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引起,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严重时可能需手术,如肾上腺切除术。若发现女孩子发现毛发过多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激素水平检测、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原因。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合理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维持正常体重,因为肥胖可能加重内分泌失调。若确诊为疾病导致的多毛症,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孩子发烧怎么物理降温退烧快
孩子发烧时可通过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实现较快降温。这些物理降温方法操作相对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降低体温,缓解不适。1、温水擦浴:温水擦浴是常用的物理降温手段。准备32℃-34℃的温水,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或纱布浸湿后,轻轻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动作要轻柔,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其所含的凝胶成分可通过水分汽化吸热,降低局部皮肤温度,进而缓解头部不适,对降低体温也有一定辅助作用。退热贴一般可保持8-10小时的降温效果,若孩子出汗较多导致退热贴脱落,应及时更换。3、冰袋冷敷:冰袋冷敷可有效降低局部温度。将适量冰块装入冰袋,或用塑料袋代替,加入少量水后排出空气扎紧袋口。在冰袋外裹一层薄毛巾,放置在孩子的额头、颈部两侧、腋下等部位。冷敷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皮肤颜色,若出现苍白、青紫等异常,应立即停止冷敷。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为宜,可间隔1-2小时再次冷敷。若孩子发烧,不要盲目自行处理。应先测量孩子体温,观察伴随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咳嗽、呕吐等。若体温低于38.5℃,可优先采用上述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或采用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不降,伴有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