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研究显示,在中国东北地区新发现的RNA病毒,能够引起人类急性感染,以显著的发热、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但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死亡病例。报告特别提出蜱虫叮咬与人感染新型病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7年,中国对蜱传播疾病的监测工作发现了1例到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蜱传脑炎病毒(TBEV)感染相似,但未检出TBEV RNA或抗体。
研究者从指示病例采集了血液标本,并且试图分离病原体并利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电子显微镜来鉴定病原体。此外还在同一家医院启动了加强监测计划,筛查有发热、头痛和蜱叮咬史的其他患者。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细胞培养来检测病原体,利用免疫荧光和中和分析来确定患者血清标本内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
主要结果
结果指示,病例感染了以前未知的分节段RNA病毒,我们将其命名为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荆门病毒群。RT-PCR证实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86例有发热、头痛和蜱叮咬史的患者感染了ALSV。血清学检测表明,有急性期和恢复期标本的所有19例患者均发生了血清阳转。
讨论
研究结果提示,ALSV可能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患者的一种发热性疾病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ALSV可感染多个人类细胞系、在小鼠中诱发病变并且在患者中引起炎症反应。
虽然ALSV在遗传上与JMTV不同,但ALSV与JMTV的亲缘关系比与其他荆门病毒的亲缘关系近。JMTV最早从中国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分离出,有多种宿主(包括牛、犬和山羊),并且在中国有广泛的地理分布1。其他国家还发现了JMTV变异株。
ALSV感染应与SFTSV、TBEV、人边虫病、立克次体病和钩端螺旋体病进行鉴别。与ALSV患者相似,TBEV、SFTSV和边虫病患者也表现为发热和头痛,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或脑炎)在TBEV感染患者中常见,而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可能发生于SFTSV或边虫病患者。由于钩端螺旋体病最初也表现为发热和头痛,因此可能与ALSV感染混淆,皮疹和黄疸等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在本研究的ALSV感染患者中并不常见。
蜱可以传播多种病毒,包括TBEV和SFTSV,并且在此类病例中有一些经卵传播的证据。研究者怀疑ALSV是通过全沟硬蜱传播。全沟硬蜱的常见宿主包括大多数哺乳动物(例如绵羊、牛、马、犬、兔、人),偶尔还包括一些鸟。全沟硬蜱广泛分布于亚洲和东欧,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然而,不能排除蚊子是可能的媒介。研究者在中国东北吉林省的蚊子中检出了ALSV RNA,研究发现来自这些蚊子的ALSV RNA与本研究中来自患者和蜱的ALSV RNA在遗传上有亲缘关系。
研究结果提示,ALSV可能是一种之前未知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我们应开展更多研究来确定其在目前所发现区域之外的地理分布情况。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感染/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传染科
主任医师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科
主任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