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逐渐来临,气温不断升高,湿气也变得越来越重,这时候正是各种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因此提醒市民朋友们外出时尤其要当心。
夏季注意这些蚊虫
1、蚊子
蚊子在叮咬时会分泌唾液,留下的伤口红肿、痒、痛十分难受,甚至还会传染登革热、疟疾、脑炎等。
2、螨虫
螨虫叮咬人体后,释放抗原或毒素会引起炎症反应。螨虫皮炎大多发生于成年人,多见于温暖潮湿的夏秋季。
3、蜜蜂
夏季适合户外活动,一不小心,就可能遇到蜜蜂的侵扰,被它蛰伤。
4、隐翅虫
黑色蚁状,昼伏夜出,多见于夏秋季。虫爬到人体表面并不放出毒汁,但体内毒汁呈强酸性,PH值为1-2。如果虫体被拍击或压碎时,其体内的毒素沾到皮肤上,会引起毒性皮炎。
5、蜱虫
每年4到10月都是蜱虫的活跃期,在树林中晨练、户外游玩时都要加以注意。蜱虫身上携带的病原容易引起疾病。它会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取出,轻者引发皮肤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6、蚂蟥
蚂蟥又称水蛭,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
7、蚂蚁
一般人被蚂蚁叮咬后会很快出现痒感、红肿,也可在全身多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类荨麻疹样的疱疹。
如何避免被蚊子叮咬、传播疾病?
首先,家里面防蚊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检查一下家里的纱窗,看看是否有破损或漏洞,如果有就要及时修复,确保室外的蚊子无法进入家中。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或病人,建议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防蚊,简单易行。
外出游玩或去往有蚊媒传染病的地区旅行时,一定要做好必要的防蚊措施和准备。可随身携带驱避剂、电蚊香或气雾罐等防蚊用品。要去正规渠道购买“三证”齐全的含有避蚊胺或驱蚊酯的驱避剂。好的驱避剂可确保4至6个小时免受蚊虫叮咬,但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凡是裸露的皮肤都要涂抹,而且出汗或洗手后要及时补涂,这样才能确保防蚊效果。必要时,室外环境可请专业人员采用空间喷雾或滞留喷洒等化学方法,快速降低蚊密度。
最好、最彻底的防蚊方法是环境治理,清除各类积水,其次是蚊帐、电蚊拍、捕蚊灯等比较安全的物理方法,最后才应考虑选择蚊香、气雾剂、驱避剂、空间喷雾、滞留喷洒等化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