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IFNs)是机体自然合成的一类蛋白质。1957年发现当病毒感染机体时,身体中的一些特殊细胞会产生干扰素,从而干扰病毒的进一步复制,保护未感染的细胞免于感染。因此发现干扰素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即所谓的抗病毒活性。也发现干扰素有重要的抗肿瘤作用,即所谓的抗肿瘤活性。干扰索可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即免疫调节活性。甚至有证据表明干扰素可以逆转乙肝、丙肝病毒导致的肝脏纤维化,使干扰素成为抗纤维化药物。
有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干扰素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及调节免疫。已表明通过注射补充人工合成的干扰素使很多人受益。除了用于抗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外,干扰素也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包括毛细胞白血病(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黑素瘤(一种皮肤癌)、卡波济肉瘤(一种发生于老年人或AIDS患者的皮肤癌)及尖锐湿疣(生殖器上一种赘肉样生长物)。
任何型的干扰素都只能通过注射给药。最常用皮下注射,也可肌肉注射。患者可以由医生或护士注射,但一般教会患者如何给自己注射,以便他们在家里用药。不幸的是干扰素口服无效,因此没有口服的药丸剂型。目前正在进行鼻内喷剂的试验,但还没有证实有效。也在研究皮下植入装置可控、定点释放干扰素。
干扰素分三型:α、β和γ。α和β干扰素有时称为I型干扰素,而γ干扰素是II型干扰素。β和γ干扰素只有一种型,但α干扰素有数种型。不同型的α干扰素在结构上密切相关但有轻微区别,因此定义为不同的亚型。目前提供的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三种人工台成的α干扰素之间的不同就是亚型之间的轻微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