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是肝炎病人常有的自觉症状之一。产生口渴的症状主要有热盛于湿、损伤津液;湿盛于中、气机阻隔、津不上承;脾气虚弱,气不化津;肝肾阴虚,久用苦燥之品,伤于津液以及有伤津失液亡血史者。
热盛伤津之口渴主要见症为口渴明显,渴欲饮水,脉象弦滑而数大,舌质红苔干燥或黄燥,大便秘结,心烦不安等。一般宜选用清胃法,以生石膏、寒水石、知母等为主,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或芦荟等通腑存津。
湿困气机;津不上承者见口渴不欲饮,不欲多饮或不欲冷饮,舌质暗苔白厚腻、口臭、胸脘及腹部痞满。大便量少或先鞭后溏,或溏而不爽、小便不利、神疲嗜睡、头目不清等症,脉象沉弦缓。治疗原则以化湿利尿温通气机为主,可选用藿朴夏苓汤或苓桂术姜汤等为主,不用或慎用仕润之药,以免助湿伤气,湿更难化。
脾虚气不化津者之口渴不欲饮,尤不欲冷饮食,纳少便溏、腹胀、气短声低、舌质淡苔薄少津、脉沉细等,宣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主要选用生黄芪、太子参、沙参、黄精等为主,但选药遣方时必须参考其肝功能指标,量不能过大,过大会造成肝功能的波动。
肝肾阴虚,苦燥伤阴的口渴以心悸气短,午后或夜间烘热,手足心热,齿衄,渴欲饮水,饮不解渴,腰膝软弱,舌体瘦薄质暗红苔少或光洁无苔,脉细数等症为主。宜选用一贯煎加减,以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天麦冬、芦根等为主。内热明显者尚可酌加银柴胡、知母、地骨皮、丹皮等。苦寒药物久用可化燥伤阴,故对此类患者应慎用黄连、金钱草、蒲公英等药。
伤津失液亡血者在肝病中相对少见,故从略。
《外台秘要》卷四黄疸方记载:“疸而口褐者,其病难疗;疸而不渴者,其病可疗”。叶天士亦说:“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渴与不渴”。从临床来看,单纯肝病之口渴,并不难解除。也不是肝病患者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症状。但若肝病兼有糖代谢紊乱或兼有糖尿病者,其口渴便较难控制,病机也较复杂。《外台秘要》所谓之“疸而口渴”大约指的便是这种情形。若遇肝病伴糖代谢紊乱而出现顽固性口渴症的,宜参照肝肾阴虑证施治、宜用清润甘寒之药为主,缓缓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