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贤曾有:“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之说,慢性肝病思者的主诉中往往有疲乏无力、腰酸膝软、纳差便溏、嗜唾神疲等,如将这些症状均看作虚证而投以补药,往往会使症状加重,肝功能指标逆转。因此,切实辨别脉证的虚实以避免误补误攻是十分重要的。
从病程上来说,病程愈短,邪气愈盛;病程愈长,正气愈虚。正气依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而逐渐变弱;邪气亦按相同的顺序由盛而衰。因此,祛邪或扶正需按此基本规律考虑,越接近肝硬化阶段,正气愈虚,愈应适当进补。
从临床观察来看,急性肝炎病人或迁延性肝炎病人的某些类似虚证的主诉如乏力、嗜睡、纳差、便溏等,往往是因湿热内因脾土所致,用补则湿更不化,症状反重、用清热利湿祛邪法则能较快好转。故临床遇此类病人时, —定要详询病史,结合脉证,细加斟酌辨析,如嗜睡神疲、纳差便溏者,必须要区别是脾虚气血不足还是湿热困阻脾气,辨之不清,治之必错。慢性肝病患者,湿热毒邪缠绵难祛,往往伺机活动,使症状加重,但大部分患者总宜清解、症状消失较快,动辙用参、芪、生地、阿胶之类者,反有闭门留寇之嫌。
有人通过E玫瑰花结试验(E—RFT)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检测急性肝炎患者,急性期低于正常值的往往随着黄疸消退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这说明病邪一去,正气便可逐渐恢复,不必用补。结合临床可见,用清解者症状往往消失较快,指标恢复也快,而用补的则延缓恢复。都说明邪去正安的道理,同时也说明清解法在肝病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对重症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则宜适当用补,不能专事攻邪,因为病至后期,正虚邪衰是主要病机,但亦应补中有调,补中有泻,方百符合病倍.应很疗效。
慢性肝炎的虚证大可有两种;实则虚补,虚盛则实衰。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专家老师会为患者做针对性的治疗!只有对症治疗才可能避免少走弯路,获得更好的治疗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