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是肝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诸病原候论》指出“恶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也”,“今脾虚则土气虚弱,不能克消水饮,水饮之气不散,上乘于心,复遇冷气所加之,
故令大气不宣,则心里澹澹然欲吐,名为恶心也。”指出阴凝之邪客於中焦,无力驱散,方构成恶心见症。这只是肝病恶心见症中的原因之一。
急性肝炎或迁、慢性肝炎,凡湿热中阻明显,脾胃为湿热所困,升降失司者,亦常有恶心症状。治疗的方法宜在辩证处方中加入竹茹,炙枇杷叶、黄连、苏叶、藿香、佩兰、旋
复花、橘红、生赭石等芳香清热化浊降逆之品,即有较好的降逆止呕,消除恶心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基础还在于针对湿热痰毒阻于气分或血分,若热毒入血,湿热熏蒸而专事止呕,往往收效不佳,必须标本共治,才能迅速取效。
如肝气郁滞,导致脾胃壅滞,胃失和降,漾漾欲吐者,当侧重疏肝基础上降逆和胃,选用逍遥散,柴胡琉肝汤等加入砂仁、白寇仁、白蒺藜、苏梗、佛手、藿香梗、酷香附等药。
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所致者,则宜选用小陷胸加枳实汤,加生姜汁、竹沥、杏仁、橘红等宣散气机,化痰降气之药。
有因饮食生冷、克伤脾胃,或因久用寒凉败胃之药而致者,则宜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丁香、柿蒂、吴荣萸、炮姜、苏叶等药。
凡因湿热中阻,热毒壅气入血者,一般多见舌苔黄腻或厚粘、口臭、尿赤、大便或矢气臭秽,肝功能GPT明显升高、或黄疸明显者。痰浊中阻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肝功能指
标时起时伏,可见舌质暗,苔厚浊腻,胃脘痞闷,按之疼痛等症。肝郁者则以两肋明显胀病、厌油、纳差、口干、精神抑郁、睡眠欠安、舌质暗、苔薄黄或薄白等症为主。寒湿内困者,则以神疲食少、畏冷、大便溏薄,尿清长舌黯苔白厚腻,胃脘隐隐胀痛痞闷等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