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评热病论》载:“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素问·刺热论》载;“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肝炎患者,特别是有黄疸的患者尿黄如浓茶,有的尿黄且伴有明显臭气者,都反映了肝胆湿热很盛,病情仍在进展中。
但混热明显的患者,在治疗上不是一个单纯利尿的问题。应辩其湿重还是热重,采用芳香化湿,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配合的方法施治。赵养葵反对治黄疸“但利其小便”的方法,认为后人所用茵陈五苓散治疗黄疸是“十不一生”而主张从郁治,所谓:“凡湿热之物,不郁则不黄。”当代名医姜专华也认为茵陈五苓散的疗效差,他与周仲瑛同主张清热解毒重于利湿的方法。
从临床上来看,急性贫疸型肝炎患者尿黄赤,并与其黄疸的轻重成正比。慢性肝炎患者中,在病情稳定时尿多不黄,但往往因过劳,病情波动时会出现尿黄有气味的变化。同时多伴有GPT的升高。如单纯给予利尿剂如猪苓、茯苓、白术、泽泻之类,不但不能促使情稳定,反而会造成GPT明显升高,并伴见口渴欲饮,甚至乏力不安等阴液损伤见症。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应重用茵陈,配伍大黄及其他清解之品,随着黄疸消退,尿将逐渐转清。慢性肝炎尿黄者,若根据脉、舌、证及肝功能检查,确系病情反复,肝功能波动,应在辨证基础上酌加茵陈、竹叶、白茅根等药,随着肝功能的恢复,尿黄亦可转淡。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泌尿系统感染或肾脏疾病,应仔细询问病史,排除或确定诊断,给予对因对症治疗。也有部分药物具有色素,可致尿黄,如复合维生素B,痢特灵等及一些中药如黄连,大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