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蚊子教室必知4个Q&A 蚊子最爱3高

  台湾登革热疫情止不住,现在人人闻“蚊”色变!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被蚊子咬,有的人却不会?蚊子最爱叮咬哪一些族群?一只蚊子最多可叮咬多少人?什么时间最容易被咬?为什么蚊子的虫卵很难“赶尽杀绝”?以上都是蚊子知识小教室的题库,想要有效消灭蚊子大军,以下就先来知己知彼,才能抗蚊百战百胜。

  Q1/ 哪一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

  A:蚊子最爱3高:体温高、乳酸气味高、酸性体质高的人。

  1.体温较高、呼出二氧化碳高

  蚊子在远距离就可辨识二氧化碳,因此运动后、体型魁梧、孕妇、幼童通常体温较一般人高,出汗也较多,且新陈代谢较快,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较多,因此常成为蚊子容易叮上的对象。另外,由于深色衣服的吸热能力强,深色衣服的诱蚊指数也颇高。

  2.乳酸气味高

  通常汗量多、易出汗的人,受到蚊子攻击的机率大,因为汗液中含有大量乳酸、氨基酸及氨类化合物,蚊子对这些物质的气味相当敏感且喜爱,所以运动后,常在身上发现好几个大红包。

  3. 酸性体质高

  由于母蚊于产卵前需要足够的胆固醇来补充营养,但本身又无法自行制造合成胆固醇,只好透过吸取动物血液来获得。再加上胆固醇超标者本身体质偏酸,也容易吸引蚊子,因此容易成为蚊子喜爱叮咬的对象。

  Q2/ 1只蚊子最多可叮咬多少人?

  A:1只蚊子最多可叮咬16人。

  蚊子为什么要吸食人血呢?会吸食人血的蚊子主要是雌蚊,雌蚊一生会产4次卵,通常都是在交配后才会开始寻找吸血对象,吸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产卵,因为血液中含的大量蛋白质,能使卵巢发育成熟,并非靠吸食血液维生。而雄蚊因口器退化,不能吸血,多以吸取露水、花蜜和植物的汁液维生。

  由于雌蚊一次必须吸饱约3微克血量,才能产出足够的卵,维持下一代的族群规模。因为埃及斑蚊敏感性较高,若吸血时受到惊吓而飞离宿主,仍需持续找下一个人吸饱血才行,常会有“中断式吸血行为”,因此为了一次产卵,经常需要吸血3至4次或以上才行。

  蚊子平均1个月的寿命中产卵4次,以每次产卵前须吸血4次计,一只带登革病毒的埃及斑蚊可传染16人。而白线斑蚊要等到吸足血后,才会飞走,因此很容易被打死,因此埃及斑蚊具有更强的传染能力。

  Q3/ 什么时间最容易被咬?

  A:下午4至5点最容易被咬。

  埃及斑蚊与白线斑蚊主要在白天活动,所以登革热要注意的是白天,而不是晚上。埃及斑蚊吸血高峰为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白线斑蚊吸血高峰约在当地早晨日出前后1至2小时,和黄昏日落前2至3小时,且下午高峰较上午高。

  Q4/ 为什么蚊子的虫卵很难“赶尽杀绝”?

  A:即便没有水,未孵化的虫卵仍可存活长达1年。

  埃及斑蚊与白线斑蚊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即便没有水,未孵化的虫卵可存活长达1年,因此民众除了倒掉积水,还必须刷洗盛水的容器,才能有效杜绝病媒蚊孳生。另外,带病毒的雌蚊可能垂直感染,将病毒传染给牠的卵,虽然机率不是很高,但却有可能发生,所以染病的蚊子若未消灭,以后将变成本土的感染疾病。

2015-09-19 01:45:27浏览8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嗳气、腹胀与肝病有关系吗
嗳气、腹胀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有关,但也有可能是慢性胃炎导致的。1.病毒性肝炎首先,乙肝病毒等各类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常会因肝功能受损而出现身体乏力、厌油嗳气、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不适。建议患者清淡饮食、卧床休息,并遵医嘱使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药物进行治疗。2.肝硬化其次,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等病变,都可能会进展为肝硬化。由于肝脏也会参与整个消化过程,因此肝硬化患者除典型症状外,也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反酸嗳气、体重下降等表现。建议患者多吃新鲜果蔬、避免饮酒,并遵医嘱使用索磷布韦、达卡他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3.慢性胃炎最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者常会因胃黏膜持续受到炎症刺激,而出现中上腹钝痛、恶心反酸、嗳气打嗝等不适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联用兰索拉唑、枸橼酸铋钾、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四联疗法,以达到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目的。此外,嗳气、腹胀还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并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若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积极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