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网上看病小感冒竟拖成肺炎 “隔空看病”不靠谱

  近日,市民蒋先生的孩子郊游回家后咳嗽发热,蒋先生便在网上搜索了“小孩感冒、发热、咳嗽”等关键词,按照搜索结果买了点感冒药和消炎药。两天后,孩子的症状没有缓解,他又咨询了一位“网上医生”,改吃了两天抗生素,没想到孩子高烧不退,咳嗽越来越严重。蒋先生这才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验血、拍胸片后,被诊断为肺炎,必须住院治疗。“网上问诊耽误了治疗时机,把孩子的小病拖成了大病。”蒋先生十分懊悔。

  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网上看病,超八成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不过,网络问诊虽然给一些患者带来了方便,但也存在缺乏监管、问诊水平良莠不齐、网络陷阱等问题。

  问诊案例

  案例1

  孩子有小毛病常上网求助

  吴女士和老公从外地来长沙务工,家里没有老人,自己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1岁半的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他们习惯于在网上寻找答案。把孩子拉肚子、便秘或不爱吃饭之类的症状发布在育儿论坛上,马上会有很多妈妈给出建议。”吴女士认为,网友的建议一般都比较管用,给她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案例2

  老人痛风被误诊成关节炎

  家住岳麓区的岳先生的父亲今年70岁,最近腿关节疼,却担心看病麻烦、医药费高,拖着不愿意去医院。岳先生在一家“××医生网”描述了父亲的症状,网站一名“医生”诊断为关节炎。岳先生根据“网络医生”的建议“对症下药”一周后,没想到父亲的症状越来越重。最后,他带父亲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痛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周,症状消失了。

  案例3

  一不小心落入“药托”陷阱

  去年,56岁的沈先生因眼底新生血管渗漏,出现视物变形等症状,他在省内多家三甲医院治疗,没有得到根治。最近,沈先生在一家网上医院就诊,医生向他推荐了某品牌的“虾青素”胶囊,声称是治疗眼底病变的特效药。沈先生花8500元网购了一个疗程,吃完后没有任何效果。沈先生把这种“特效药”拿给三甲医院的医生看,医生说这只是一种保健品,根本没有治疗作用。

  记者调查

  健康网站其实良莠不齐

  昨日,记者随机对部分市民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在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查,看看咋回事”,或者通过“在线咨询”、“微博问诊”找医生咨询,还有市民把症状发布在网上,征集治疗办法。网络变成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寻医问药的一条重要途径。由“家庭医生在线”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其中34.2%的网民会向一些健康网站咨询“头痛脑热等小病痛”,33.1%的网民热衷于从网上获取保健知识。

  记者以比较常见的“头痛”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立即出现众多帖子,标题大都是“头痛了怎么办?”“头痛权威专家为你解答!”等惹人想一探究竟的字眼。记者点击其中一个网址进入后,发现网页右侧一栏是各大“专家”的头像和博士、教授等响当当的头衔。网站安排了在线“专家”接受咨询,但对记者的提问含糊其词,简单地说了几句后,就建议记者到某民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民营医院办的健康网站,聘请的“专家”有的甚至没有从医资格,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患者咨询,他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目的就是诱导患者到指定的医院看病、买药,成了变相的医托、药托。

  记者注意到,知名度较高的健康网站“好大夫在线”则比较谨慎,针对每位患者提出的问题,除了有医生发表观点外,在患者资料填写页面的下方用显著字眼写着一则重要提示:“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2012-10-30 10:02:30浏览6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通常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孩子会突然出现不受控制的动作和声音。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耸肩、做鬼脸等身体抽动,而声音表现则可能是清嗓子、说脏话等。该病症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变异或缺陷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这种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难以彻底消除。在神经生物学方面,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引发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是抽动症状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由于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医学手段很难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此外,心理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下,或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加重抽动的症状。即便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可能持续干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基因缺陷或完全修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是对症处理,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对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体现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骨骼发育异常等方面。了解这些后遗症,有助于家长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后续护理和康复有更全面的认识。1、肢体畸形:肢体畸形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表现。由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下肢肌肉受累时,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行走和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阻碍。2、肌肉萎缩:病毒侵袭神经后,受影响的肌肉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肌肉萎缩多呈不对称性,患病肢体的肌肉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肢体,肌肉力量也显著下降。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核心问题。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轻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甚至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才能移动,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独立性。4、骨骼发育异常:小儿麻痹后遗症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由于肌肉力量的改变和长期的运动障碍,骨骼受到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骨骼生长缓慢、变形。若孩子曾患小儿麻痹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有后遗症的孩子,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矫形器具的使用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矫正畸形。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高烧惊厥吃什么药
小儿高烧惊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氯唑西林、地西泮等药物。需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若症状加剧,听及时就医。1、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作用。其能有效降低小儿因高烧产生的过高体温,减轻因发热导致的不适。使用时需严格按医生指导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导致肝损伤。2、布洛芬:同样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按照医嘱使用对于小儿高烧惊厥有较好的缓解作用。3、氯唑西林:这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小儿高烧惊厥是由细菌感染导致时,使用氯唑西林可针对性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剂量需由医生确定,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4、地西泮:为苯二氮?类药物,是控制小儿惊厥发作的重要药物。其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快速抑制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终止惊厥发作。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缓解症状。建议小儿发生高烧惊厥时,立即将小儿侧卧,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不要自行盲目给药,应尽快送往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小儿日常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感染机会。定期带小儿体检,了解其身体状况。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风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风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抽风的病因等因素,部分高热惊厥引起的小儿抽风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而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则相对棘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小儿抽风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因高热惊厥引发的抽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类抽风大多是良性的,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发作形式单一,多为全身性发作。当孩子体温快速上升,超过38℃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就可能导致抽风发作。只要及时控制体温,减少惊厥发作次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多数孩子很少再发作,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而,若是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些病变会持续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抽风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虽然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逐渐减少发作次数甚至停药,但仍难以完全治愈。对于小儿抽风,家长要保持冷静,一旦孩子出现抽风症状,应立即将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孩子高热,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感冒。对于有癫痫家族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