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疟疾日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2008年4月25日为首个世界疟疾日。
在4月25日世界疟疾日到来前夕,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伙伴共同组成的“减少疟疾伙伴关系”呼吁各方继续努力,巩固已经取得的进展,力争实现到2015年消除由疟疾导致的死亡。
过去十年间,全球、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防控疟疾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撒南非洲国家面临罹患疟疾风险的人口中,有76%获得了驱虫蚊帐的保护,而2000年这一比例只有5%。在2000年,疟疾是导致撒南非洲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头号原因,到2010年已降至第三位。过去十年间,有43个国家将疟疾病例减少了50%以上,其中有11个是非洲国家。
尽管取得了这样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全球每年仍会出现2亿4000多万例疟疾病例,近8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儿童。因此,“减疟伙伴关系”呼吁各方加倍努力,以实现到2015年由疟疾导致的死亡病例为零的目标。
“减疟伙伴关系”由联合国儿基会、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8年共同发起,这个伙伴关系由500多个合作伙伴组成,其中包括疟疾流行国家及其双边和多边发展伙伴、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基金会以及学术研究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全国每年的疟疾发病数达3000万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疟疾作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通过五十多年的积极防治,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疟疾病人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目前的数十万,严重流行区的范围已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各省已消除了恶性疟。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加上近年来部分地区防治工作力度有所削弱,人口流动频繁,周边一些国家疫情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影响比较严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回升,个别地区时有局部暴发。
疟疾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通过受感染蚊子的叮咬传播。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红细胞。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和呕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显现。如不治疗,疟疾可能中断对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迅速威胁生命。在世界许多地区,这种寄生虫已经对一些疟疾药物具有耐药性。
控制疟疾的重要干预措施包括: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进行迅速和有效的治疗;让有危险的人群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和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残留喷洒以控制病媒蚊子。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来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