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春天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3~5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峰季节。由老鼠传播的出血热每6年有一次流行高峰,我国出血热病人约占全球发病总人数的90%。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经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城乡轻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

  出血热的发现

  据我国学者研究,汉坦病毒可能已在老鼠身上存在数千年之久,只是近27年才被发现。1825年、1913年在俄国的乌兹别克及远东地区就有出血热的记载。1931~1944年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侵华日军中,常发生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死率高达30%,被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上世纪50年代,驻朝鲜的美军和我国内蒙古、陕西局部地区也发生过该病。1978年,韩国学者从汉坦河野生的黑线姬鼠体内分离出一种病毒,命名为汉坦病毒,所致疾病称为姬鼠型或Ⅰ型出血热。1980年,他们又从汉城轻型出血热流行区内的褐家鼠体内分离出一种汉坦病毒,称为汉城病毒,所致疾病称为家鼠型或Ⅱ型出血热,1981年我国学者也分离出这两种病毒,并迅速确定河南、山西、山东等数省有家鼠型出血热。1982年,WHO将流行性出血热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出血热的流行及传播特点

  与野鼠型出血热相比,家属型出血热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性强,扩快;全年均有散发,发病高峰期为春季3~5月;地区分布广泛,散发中有暴发,可随车、船等交通工具远地传播;疫源地多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旧房拆迁区、建筑工地或农贸集市,多与卫生条件差有关;高发人群以流动人口为主,特别是建筑工地的民工,城市居民发病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为20~50岁的青壮年,且男性高于女性。

  出血热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点,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类五种,即由老鼠传播、螨虫传播和经胎盘传播。其中鼠类传播又包括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三种途径,这也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方式。

  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本病所以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因为患者都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典型病例的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病人发热可达40℃,一般持续3~10天。肠道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早期可见“三痛”(头痛眶痛、腰痛或全身痛无力)、“三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充血潮红或呈酒醉貌),眼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有搔抓样皮下出血点。还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肝肿大及ALT升高。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等。

  家鼠型出血热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潜伏期长短差别较大(3~60天),很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据统计,约半数以上的出血热病例曾被误诊为上感,少数被误诊为肠炎、肝炎或过敏性紫癜等。有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自认为患了感冒,扛了十几天没去医院,同事发现他前臂有出血点也未当回事,后因病重送入医院确诊为出血热时,已出现昏迷肾衰竭,4天后死亡。因此,人们对出血热千万不要失去警惕。

  怎样预防出血热

  科学灭鼠与免疫预防相结合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措施。凡是发现有人间或鼠间出血热疫情的地区,都要强化集中反复灭鼠。凡是拆迁地区,在搬迁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彻底灭鼠。居民户要有防鼠设置。努力降低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对疫区10~70岁的健康人群要接种国产灭活双价出血热疫苗。疫区疫点免疫覆盖率应达到80%,周边地区应达到40%~60%。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民工和个体商贩、经常出差、旅游及野外作业人员、军人、从事物业维修、仓储、环卫、餐及接触实验动物的人员也应注射疫苗。采用0、14天基础免疫两针,6个月加强一针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疫苗保护期为3~5年。

(实习编辑:李杏)

2011-03-18 01:18: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慢性胃炎口水多怎么回事
慢性胃炎口水多,多考虑是饮食不当造成的,也不排除与腹部受凉、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不良等原因有关,可以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1、饮食不当如果个人长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过多酸性的食物,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出现胃酸分泌过多,伴随口水增多的现象。可以适当调整个人饮食习惯,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过多刺激的食物。也可以适量食用碱性的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能够有效中和胃酸。2、腹部受凉平时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受到寒凉刺激以后,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痉挛,从而引发胃酸分泌过多,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可以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到寒凉刺激。也可以多喝一些温热的水,能够有效改善症状。3、消化不良如果患者一次性吃过多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不能及时消化和吸收,进而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口水增多、腹胀、腹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等药物来改善。此外,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4、胃酸分泌过多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过多的现象,从而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等。此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能够有效改善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5、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患者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从而出现胃痛、口水增多、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要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在饮食上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也可以吃水果和蔬菜,切勿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吃什么中成药
对于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合适的中成药能起到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常用的有胃苏颗粒、摩罗丹、康复新液、虚寒胃痛颗粒等,建议遵医嘱选择合适的用药。一、慢性胃炎: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其成分中的紫苏梗、香附等能疏肝理气,陈皮、枳壳可调理中焦气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因气机不畅导致的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有效改善胃部的胀满不适,调节胃肠功能紊乱。摩罗丹:其是由百合、茯苓、玄参等多味中药组成,能滋养胃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定痛。针对慢性胃炎病程较长,胃黏膜出现的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摩罗丹可通过其综合药效,修复胃黏膜,减轻炎症,缓解胃部隐痛、烧心、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促进胃部功能恢复。二、十二指肠溃疡:康复新液:这是一种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制成的中成药,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其能在受损的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对溃疡面的进一步侵蚀,同时促进黏膜细胞的再生,加速溃疡愈合,减轻溃疡引发的疼痛,尤其是空腹疼痛,提高溃疡的治愈率。虚寒胃痛颗粒:适用于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空腹时疼痛加剧,喜温喜按,进食后缓解,同时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全身症状。虚寒胃痛颗粒中的党参、黄芪、白芍等药物能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从根本上调理脾胃虚寒的体质,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若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除遵医嘱服用中成药外,日常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浓茶、咖啡等,以免刺激胃黏膜。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部病变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马明哲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适合慢性胃炎病人的饮食有哪些
如果患有慢性胃炎,在食物选择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小米粥、山药、菠菜、酸奶、木瓜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若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1.小米粥:慢性胃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小米粥属于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且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因此适当吃一些小米粥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也不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2.山药:该类食物也具有养胃的功效,其中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适量进食后可起到辅助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增进患者的食欲。3.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胡萝卜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适当食用后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4.酸奶: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进入肠道后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并且也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5.木瓜:木瓜中含有木瓜酵素,这种酵素有助于分解蛋白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从而帮助慢性胃炎患者更好地消化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就医患者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也要尽量避免大量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如冰激凌、酸辣粉等,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