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防老人性病 关注老人性需求

  近年,老年人性病患者逐渐增多

  “老同志,这次又是性病。”

  “哎,前些天到南方玩过的。”60多岁的老人不好意思地说出了实情。

防老人性病 关注老人性需求

  这是上星期三,发生在市一医院皮肤科段逸群主任门诊室里的一幕。

  这位老人已是段主任的老病号。他是汉川人,身体硬朗,常年南下做生意。半年前因染上淋病,找段主任看过病。

  段主任说,像他这个年龄得性病的老年人,近2年慢慢在增多。以前一年很难得看到一两个老年人,但近2年来,每一次看门诊总有一两个老人确诊患有性病。段主任指的老人,是指60岁以上的人。

  段主任接诊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3岁。这位老爹爹退休前是银行职员,生活富裕。老伴去世后,想再找老伴,但早已是儿孙满堂的老爹爹怎么也开不了口。无奈之下,他经人介绍偷偷地与一陌生中年女性谈起了恋爱。据老爹爹自己说,因克制不住压抑已久的本能,在还不是很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即发生了性关系。随即觉得身体很不对劲,老人害怕得不得了,瞒着儿女偷偷上医院看病。老爹爹这次病得还不轻,得的是性病中的“大哥大”―――梅毒。

  段主任说,得性病的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老爹爹的情况类似:都自诉是在找老伴时被别人给“骗”了。

  还有一些做生意或还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的老人,因主动在外嫖娼或接受别人的安排而染上了性病。有一位工程师,60多岁,被一家企业请去检修设备。晚上对方为他请了一位小姐,“洗完桑拿,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段主任说,慢慢增多的老年人得性病之现状,提醒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应正视老年人的性需求,社会的宣传和性病防范中,不能忽视他们这一群人。

  人老心不老其实很正常

  传统观念认为,性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的性要求被戏谑为“人老心不老”。其实,国外医学界曾做过调查统计,60~65岁的男子,83%能过正常的性生活,65~70岁的男子,70%能过正常的性生活。由此可见,老人过性生活是正常的心理与生理要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子女忙于工作、事业,对老年人照顾不周,他们内心孤独寂寞,加之有些老年人丧偶或性生活不协调,从而通过嫖娼等不正当途径释放性压力。“不少老太太听到老伴有这方面的要求,就会责怪对方,年纪那么大,不应该有性需求。还有人会直接给老人扣上‘老流氓’的帽子,认为伤风败俗。其实,老人的性需求也要有一条正常的释放渠道。”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师马晓年说。

  年纪大了,性功能下降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只要夫妻互相配合,互相加强刺激,再采取一些药物或辅助工具,夫妻性生活仍旧可以过得很好。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做过很多研究,发现一些恩爱的老夫妻,性生活都能保持到七八十岁。再者说,老年人的性生活并不一定都要有性交,互相拥抱、爱抚也可满足彼此间的性需求。无论怎样,人老了还能过上和谐性生活,至少说明身体还健康!

  马晓年建议,对老年人的性要求不能片面采用压抑的方法,社会也不能动不动就给老年人的性生活戴上有色眼镜。对于独身老人,儿女们应该更多地予以关怀,重视老人的精神寄托,如果是失去老伴多年的,子女可以为他再找个伴侣,如果老人平时无所事事,就应该多找些事做做,如去学书法、画画等既陶冶情操又寄托身心的事情。

  引发老年人感染性病的诱因有哪些?

  老头有要求老伴不配合

  “我50岁左右时,对性这方面的需求就不多了,绝经之后,性生活会疼痛,就更加不想了。”六十多岁的陈太太坦言,绝经后真的不想接受老伴的性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自然无“性福”可言。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由于男女在性生理、性心理、性欲望、性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进入老年后的女性,绝大多数已进入绝经期,卵巢分泌雌激素的能力大幅度下降。随着雌激素的下降,女性会出现性冷淡、性欲望降低、性兴奋减弱、阴道干涩。多数女性对性生活不感兴趣,拒绝性生活。

  因此,一步入老年,夫妻性生活明显减少。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揭示:中国人的性生活,平均47.7岁时性生活频率就降低到每月一次,平均55.9岁时竟低到一年一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性生活减少,主要原因是女方不愿过,而很多男性依然“春心荡漾”,性需求旺盛。相当一部分60岁、70岁、80岁的男人仍有正常的性生活要求。可是,老伴不理解、不配合、不接受的“三不政策”迫使一些老年男人向外寻求发泄,出现婚外性行为,感染上性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此外,独身的老年男性也在增多。目前,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1亿人左右,其中因丧偶、未婚、离婚而独身的有3500多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5%。这部分老年人的性需求无法满足,就可能通过嫖娼、滥交等进行发泄,这也会导致性病的传播。据了解,有的老年男性丧偶之后,再婚要求遭遇儿女们阻拦,就自暴自弃地频繁更换“女朋友”。

2010-09-29 00:01:00浏览7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慢性病可以预防吗
慢性病一般是可以预防的,慢性病是一类不容易治愈的疾病,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体检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长期过度劳累,也要避免吸烟、喝酒,可以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打太极拳等,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2、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使身体各个器官维持在正常的运转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3、合理饮食在平时患者要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菠菜、芹菜等,同时还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4、适当运动适当运动能够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能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建议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比如慢走、打太极拳等。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可以及时进行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除此之外,患者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等,如果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性病指的是什么病
性病指的是以性行为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性病有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等。1、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硬下疳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等。2、淋病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口红肿、尿频、尿急等症状。淋病主要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盐酸大观霉素等。3、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部皮肤呈疣状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性交痛等症状。尖锐湿疣主要通过物理方法进行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4、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2型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水疱、疼痛、瘙痒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5、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主要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盗汗、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拉米夫定、阿巴卡韦等。此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有慢性病就必须吃素吗,老人饮食避开哪些误区才更健康
通常情况下,有慢性病不是必须吃素。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老人饮食避免过度进食、避免吃加工食品、避免吃过咸的食物、避免吃过多甜食、注意饮食卫生等才更健康。 慢性病是一类与代谢相关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贫血、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素食是指除不含动物蛋白的食物。素食者常因种种原因只能吃素食,且缺乏食物搭配,营养摄入不均衡而导致营养不良。因此,不建议患者只吃素食,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来说,患者可以适当吃一点肉,如鸡、鸭、鱼、虾等,补充蛋白质。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如肥肉、奶油蛋糕、咸菜、腌制食品等。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注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花椒、芥末等,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同时,患者还要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炸鸡、烤鸭等,以免导致脂肪堆积,引起肥胖,不利于身体健康。 建议患者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关注身体的健康情况。如果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影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